穿山72龙的作用是什么 60透地和穿山72龙运用( 二 )


改革开放后 , 织金县鸡坡村的青年农民杨文学带上妻子一起到贵阳当“背篓”、卖苦力 , 为省下鞋子经常光脚走 , 攒下13万元 。原准备回家盖一栋新房 , 父母说 , 你给乡亲们修一条出山的路吧 。路修了一半 , 钱花光了 , 施工队撤走了 , 杨文学坐在路口放声大哭 。老父亲吼道 , 哭有什么用?再去打工 , 回家再修路!第二天 , 杨文学领着十几个“背篓”又出发了 。数年后 ,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 , 出山的路终于修通了 , 这件事一经媒体报道 , 杨文学从此名声大噪 。后来我在贵阳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他 , 他得意地说 , 现在我出门办事特别顺 , 大家都热心帮我 , 因为人人知道我的名字 。
多么可敬又可爱的人啊!
没有行走 , 只有登攀
有路才有希望 , 有路才有未来 。
邓迎香 , 罗甸县人 , 嫁到山窝窝里的麻怀村 。山寨距县城40多公里 , 四周全是犬牙交错的悬崖峭壁 。那时候 , 没路也没电 , 因为电线杆子运不进来 。三个月大的儿子病亡于去县医院的山路上 , 邓迎香哭疯了 , 只身一人带上锤子钢钎上了山 , 铁了心要为全村开一条出山路 。被感动的乡亲们相继跟上来了 , 历时两年 , 大山终于贯通 , 但那只是一个供人弯腰钻来钻去的山洞 。她新婚的女儿回家探亲 , 和新郎几乎是从洞里爬过来的 。望着浑身泥水的一对新人 , 两鬓斑白的邓迎香痛心不已 , 再次带领村民进了山 , 又苦干了200多天 。剪彩那天 , 解放牌大卡车呼呼隆隆穿过宽敞的隧道 , 洞口挂着一幅大红标语:“一等二靠三落空 , 一想二干三成功!”
活在大山里 , 就得顶天立地、英雄一场 , 让石头开花、让大路通天 。
遵义市的草王坝村 , 地处海拔800米的半山腰 , 无路、无水、缺田 。每逢下雨 , 村民都把瓦罐盆碗摆在地上 , 用以接水存用 。村支书黄大发乳名“石头娃” , 从小父母双亡 , 是村民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养活了他 。黄大发当了生产队队长后 , 下决心领着全体村民开凿一条渠 , 绕过三重大山 , 引水入村 。他整整苦干了13年 , 结果因缺少技术指导、石渠坡度太小、水量不够而告失败 。1992年 , 年近六旬的黄大发不死心 , 再度领着200多名村民上了山 , 天天把身子吊在悬崖峭壁上开路凿渠 , 白日干活 , 夜宿山洞 。三年后 , 这条“大发渠”终于成功绕过160多里的“绝命崖” , 一湾清水欢笑着冲进了草王坝村 , 从此 , 乡亲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 。
2010年 , 姜仕坤出任国家级贫困县晴隆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看到当地石多草多 , 他号召群众种草养羊 。羊粪多了 , 草密了 , 山绿了 , 一条条道路开通了 , 一座座新村建成了 , 姜仕坤成了全县闻名的“羊司令” 。2016年4月 , 过度劳累的姜仕坤猝然倒在工作岗位上 , 年仅46岁 。因为白天太忙 , 他和上大学的女儿约定每晚10点55分通话 , 那天 , 女儿等到的电话却是父亲的噩耗……
所有的道路都是大山的渴盼 , 所有的血汗都是幸福的源泉 。路要变平 , 只有一个办法:撸起袖子加油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