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為何“不顯峰”?——“老春運”談“新三樣”( 二 )
變化的發生就在這幾年 。 隨著南昌西站、南昌站東站房的相繼啟用 , 兩個車站目前共計擁有5萬平方米的候車室 , 候車大棚、廣場欄桿成為春運往事 。 即使在春運最高峰時期 , 偌大的售票廳里也難得一見購票“長龍” , 廣場上過去每年都要啟用的應急售票廳今年連門都沒打開過 。
劉建江掰著手指頭數著如今春運的“新三樣”:“一是高鐵像公交 , ‘高峰不顯峰’;二是全程可自助 , 彰顯‘科技范’;三是站內可換乘 , 出行更順暢 。 ”
先來看高鐵 。 劉建江說 , 普速車時代 , 南昌站主要是上午集中有列車到達 , 下午集中發車 , 由此導致車站客流較大 。 進入高鐵時代 , 如今從早到晚“均衡發車” , 有效地分散了車站客流 , 加之高鐵網絡更完善 , 即便每年春運旅客發送量都在增長 , 擁擠感卻越來越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