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刀具破损原因分析( 二 )


2)冷焊磨损
切削时 , 工件、切削与前后刀面之间 , 存在很大的压力和强烈的摩擦 , 因而会发生冷焊 。 由于摩擦副之间有相对运动 , 冷焊将产生破裂被一方带走 , 从而造成冷焊磨损 。 冷焊磨损一般在中等切削速度下比较严重 。 根据实验表明 , 脆性金属比塑性金属的抗冷焊能力强;多相金属比单向金属小;金属化合物比单质冷焊倾向小;化学元素周期表中B族元素与铁的冷焊倾向小 。 高速钢与硬质合金低速切削时冷焊比较严重 。
3)扩散磨损
在高温下切削、工件与刀具接触过程中 , 双方的化学元素在固态下相互扩散 , 改变刀具的成分结构 , 使刀具表层变得脆弱 , 加剧了刀具的磨损 。 扩散现象总是保持着深度梯度高的物体向深度梯度低物体持续扩散 。 例如硬质合金在800℃时其中的钴便迅速地扩散到切屑、工件中去 , WC分解为钨和碳扩散到钢中去;PCD刀具在切削钢、铁材料时当切削温度高于800℃时 , PCD中的碳原子将以很大的扩散强度转移到工件表面形成新的合金 , 刀具表面石墨化 。 钴、钨扩散比较严重 , 钛、钽、铌的抗扩散能力较强 。 故YT类硬质合金耐磨性较好 。 陶瓷和PCBN切削时 , 当温度高达1000℃-1300℃时 , 扩散磨损尚不显著 。  工件、切屑与刀具由于材料的同 , 切削时在接触区将产生热电势 , 这种热电势有促进扩散的作用而加速刀具的磨损 。 这种在热电势的作用下的扩散磨损 , 称为“热电磨损” 。
4)氧化磨损
当温度升高时刀具表面氧化产生较软的氧化物被切屑摩擦而形成的磨损称为氧化磨损 。 如:在700℃~800℃时空气中的氧与硬质合金中的钴及碳化物、碳化钛等发生氧化反应 , 形成较软的氧化物;在1000℃时PCBN与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 。

  • 按磨损形式可分为
1)前刀面损
在以较大的速度切削塑性材料时 , 前刀面上靠近切削力的部位 , 在切屑的作用下 , 会磨损成月牙凹状 , 因此也称为月牙洼磨损 。 在磨损初期 , 刀具前角加大 , 使切削条件有所改善 , 并有利于切屑的卷曲折断 , 但当月牙洼进一步加大时 , 切削刃强度大大削弱 , 最终可能会造成切削刃的崩碎毁损的情况 。 在切削脆性材料 , 或以较低的切削速度及较薄的切削厚度切削塑性材料时 , 一般不会产生月牙洼磨损 。
2)刀尖磨损
刀尖磨损为刀尖圆弧的后刀面及邻近的副后刀面上的磨损 , 它是刀具上后刀面的磨损的延续 。 由于此处的散热条件差 , 应力集中 , 故磨损速度要比后刀面快 , 有时在副后刀面上还会形成一系列间距等于进给量的小沟 , 称为沟纹磨损 。 它们主要由于已加工表面的硬化层及切削纹路造成的 。 在切削加工硬化倾向大的难切削材料时 , 最易引起沟纹磨损 。 刀尖磨损对工件表面粗糙度及加工精度影响最大 。
3)后刀面磨损
在很大切削厚度切削塑性材料时 , 由于积屑瘤的存在 , 刀具的后刀面可能不与工件接触 。 除此之外 , 通常后刀面都会与工件发生接触 , 而在后刀面上形成一道后角为0的磨损带 。 一般在切削刃工作长度的中部 , 后刀面磨损比较均匀 , 因此后刀面的磨损程度可用该段切削刃的后刀面磨损带宽度VB来衡量 。  由于各种类型的刀具在不同的切削情况下几乎都会了发生后刀面磨损 , 特别是切削脆性材料或以较小的切削厚度切削塑性材料时刀具的磨损主要是后刀面磨损 , 而且磨损带的宽度VB的测量比较简便 , 因此通常都用VB来表示刀具的磨损程度 。 VB愈大 , 不但会使切削力增大 , 引起切削振动 , 而且会影响刀尖圆弧处的磨损 , 从而影响加工精度及加工表面质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