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风口还是泡沫?
“元宇宙”未来发展仍需理性看待
在“元宇宙”蓬勃发展同时 , 关于其概念模糊不清、资本非理性炒作的讨论也一直从未停歇 。 “‘元宇宙’是个筐 , 啥都往里装” , 也广为人所诟病 。 数据显示 , 2021年 , 仅“元宇宙”的主要技术支线VR、AR , 2021年全年行业发生融资事件228起 , 融资金额约502.52亿元人民币 。 多家A股上市公司表示将推出“元宇宙”概念产品 , 其股价随之大幅度拉升 。 不正常的变动 , 也随之引发监管层关注 。 2021年11月 , “元宇宙”概念两大龙头股中青宝、中文在线先后收到交易所的关注函 。
2022年2月 ,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称 , 近期 , 一些不法分子蹭热点 , 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吸收资金 , 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
“‘元宇宙’是个新生事物 , 技术和产业支撑在哪?企业在产业中的定位是什么?如何支撑产业、模式、业态创新?”在大会上 , 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发出疑问 。 他指出 , 元宇宙是多种技术的融合 , 但它并不是包罗万象的 。 政府要密切关注元宇宙的发展动态 , 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和应用的落地 ,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但也要擦亮眼睛 , 不要被虚无缥缈的项目所蒙蔽 。 “元宇宙只是数字经济的一小块而已 , 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历程 , 需要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软件硬件技术的不断融合、一系列新的标准协议 , 我们不要落入了别人的陷阱 。 ”
据不完全统计 , 截至2021年11月 , 全国共有663家“元宇宙”相关企业 。 从省份分布情况看 , 29个省、直辖市已经有“元宇宙”相关企业 , 数量排名前十的省、直辖市分别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海南、四川、福建、河南 , 合计514家 。 其中 , 江苏以35家位居第六 , 占比5.3% 。 企业数量排名前15的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海口、成都、青岛、济南、南京、厦门、天津、西安、郑州、重庆 , 合计企业数量415家 。 南京位列第十 , 与厦门、天津、西安同样都拥有12家 。 整体来看 , 江苏的发展规模虽处于第一方阵 , 但发展水平和质量尚有待提高 。
展望未来 , “元宇宙”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 , 它离产业、生活还有多远?业内人士指出 , 目前“元宇宙”产业仍处于社交+游戏场景应用的奠基阶段 , 还远未实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 。 其技术生态和内容生态都尚未成熟 , 场景入口也有待拓宽 , 理想愿景和现实发展间仍存在漫长的“去泡沫化”过程 。
同时 , 不少业内人士仍持乐观态度 。 虽然目前“元宇宙”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 但“乘着”信息技术变革的“马车” , 众多地方政府、企业已布局赛道 , 未来十年必将是“元宇宙”发展的黄金十年 。 资本的争相入局 , 势必会加速国内“元宇宙”的建设和普及 , 进而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 , 为实体企业开辟全新的发展空间 。
【南京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元宇宙产业发展 并成立首个官方“元宇宙”生态圈】 新华日报财经·采访人员 詹超 陈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