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的出现和流行 , 正是现代社会加速的缩影 , 视听内容生产、消费的加速既是时间焦虑的结果 , 也是其缘起 。 随着智能手机和5G网络的普及 , 城市生活调剂媒介的更迭呈现为“电视—电脑—手机” , 有些乡村地区则直接完成了“电视—手机”的过渡 。 竖屏播放、上下滑屏等数字化时代的媒介形态 , 无不是科技加速塑造当代时间体验的具体细节 。 微短剧“短、平、快”等属性 , 恰好契合“缩时社会”网络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 , 成了“数字咸菜” 。
如何理解微短剧这盘“数字咸菜”呢?首先是“时间短” 。 微短剧一般单集只有一两分钟 , 体小量轻、情节简单、内容紧凑 , 适合手机用户利用通勤、吃饭等碎片化时间观看 。 被各种传播媒介全面、深入参与的时间 , 是碎片化、原子化的点状时间:一部30集的微短剧 , 时长还不及一场电影 。 吃个饭可以刷上好几集 , 一晚上可以看完一整部 。 对于患有“时间焦虑症”的观众来说 , 看微短剧不会有那么大的精神压力 , 它正在分取传统电视连续剧的注意力领地 , 让大众“咂”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
其次是“内容爽” 。 看微短剧之所以容易“上头” , 在于讲故事酣畅淋漓、令人欲罢不能 。 微短剧要在最短时间内码出视听“下饭菜” , 就得不断调入“作料” , 力求戳中观众“味蕾” 。 因此 , 其剧情少有铺垫、酝酿 , 情节反转突然、“爽点”密集 , 感觉每一集都是叙事高潮 , 而且结尾还不忘把“钩子”(悬念)挂紧 , 吸引观众继续刷 。 微短剧将网文、网剧的爽点策略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 充分运用爽感的投射和触达 , 清爽可口、直达人心 。
再是“故事又土又甜” 。 微短剧广泛覆盖古装、青春、偶像、励志、职场、悬疑、女性、奇幻、二次元等类型 , 但在人物故事模式上 , 这些题材其实可以归为“霸总”“逆袭”“重生”几种 。 它们大多制作简陋、土味浓烈 , 人们看剧时并未抱着仰视艺术的朝圣心态 , 反而感到优越、轻松 。 无须费脑又让情绪找到出口的微短剧咸中带甜、令人回味无穷 。
完善网络时代“数字菜单” , 培育广大受众更为丰富的“文化味觉”
众所周知 , 咸菜是蔬菜加盐腌渍而成 , 多搭配粥类、主食食用 , 味道或咸或辣 , 比较下饭 。 但咸菜一般含有亚硝酸盐 , 不宜多吃 , 否则会成为健康负担 。 “数字咸菜”也是如此 , 它会让观众对微短剧的“口味依赖”居高不下 , 也让生产者敢于“下料” , 结果妨碍微短剧真正成为“用较专业的手法摄制的系列网络原创视听节目” 。
微短剧既然是目前短视频行业一个重要的流量闸口 , 就必然会迎合都市男女“加速生活”的行为和心理 , 而且为了维持用户黏性 , 它将中青年用户的普遍情感需求视为最大公约数 。 因此 , “爽字当头”“甜宠逆袭”的内容制作策略一跃成为行业的风向 。
必须警觉的是 , 微短剧作为“数字咸菜” , 在某种意义上是新媒体产业为用户营造的一系列加入了太多“工业糖精”的饕餮幻境 。 观众在其中可以短暂地逃离日常生活 , 获得片刻的自我放逐 , 满足超越现实的美梦 。 微短剧在人物设计、剧情发展和视听元素上 , 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 。 它利用这种模式化的内容结构 , 在人们的日程中炮制出“空闲时间被我充分利用”的“高效”错觉 。 殊不知 , 人们经由一种时间使用的压缩导致了某种心灵空间的压缩 。 流程化、单一化的微短剧 , 简化了真实生活的复杂性 , 压缩了人们丰富的体验和大胆的想象 。 它坦言人类普遍的被爱或被认可的情感需要 , 却纵容人们沉溺于简单粗暴的即时满足 。 究其原因 , 在于当下社会人们不断陷入对延迟满足的恐慌 。 而这恐慌背后 , 包括了情感占有欲、资源占有欲的激增与扩张 , 这个过程不仅表现在时间维度的效率论上 , 还表现在心理维度的即时性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