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口样品瓶 蟹钳口风水宝地( 二 )


北河的河床为泥底,不见砂石 。两岸河滩的湿地,沼泽泥土肥沃,深不见底 。这种天然形成的泥炭,质轻、持水、保肥,有利微生物活动,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殖酸,营养十分丰富,是很好的栽培基质 。随便一个地方,在四周隆起田埂,地下水自然上浸,水满田畴,用镢锛儿或镢头刨起泥垡,再用耙子耥平,清除沃泥中杂草,不用施肥,即可育秧种水稻 。有的低洼处,用脚踹几遍,即可插秧 。蓄满水的田池,在一侧留个洞,水满自缢,整个生长季节不需浇水,这里是天然的水田 。
远远望去,一方方绿油油的稻田轻风拂过,微微荡漾,蛙声一片;金秋时节,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空气里弥散着浓郁的稻香 。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小河两岸只有四五个村才能够享受 。作为宛东平原的老家,水稻是稀缺物,大米比“好面”更珍贵,家家户户都把用石碾脱粒的大米,用瓦罐藏起来,逢年过节才能吃顿“干饭”“改改生儿” 。同时作为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老家这块独特的江南宝地,真可谓鱼米之乡,成为老乡们的口头显摆 。
当时,老家有个顺口溜:“累死累活,不给大陈庄、马营、施河干活儿,晴天下地,雨天下河(管理水稻)”“尿罐(小瓦罐)提饭,屎布(厨房的抹布)兜馍 。”虽有夸张,足见当时小河水草丰腴,先民们的勤劳和殷实 。
七十年代初期,在晋水上游卜罗章村建成了拦河闸,用白桐干渠余水蓄起了小水库,使沿河两岸受益匪浅 。农民们高兴的说:“白河水向东流,自流灌溉不发愁 。”“白河水浇稻谷,稻谷长得像扫帚 。”“白河水浇包谷,包谷长得像棒槌 。”虽有夸张,但饱含着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故乡的小河,潺潺流水,川流不息,流淌着故乡的传奇,传颂着先人的恩德,书写着历史的画卷,记录着世世代代故乡人的翰墨人生与不懈追求 。同时也记录着我的乡愁、记录着我美好的童年生活 。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小河四周春意盎然,绿草如茵,百花争艳,这里成了我们娱乐的天堂 。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不约而同地来到河上,在这里嬉戏玩耍,尽情的欢乐奔放,其乐无穷 。“三月三,茅芽尖 。”每年这时,我们抽茅芽、挖黄花苗、癞肚皮、猪耳根、吃“酸补酒儿”(一种开黄花的小草) 。挖蚯蚓、找蜗牛、抓蝌蚪、逮蝼蛄、钓地垱、钓骆驼(家乡语,不知学名,地下小虫,地垱似蜘蛛 。骆驼白色,似棉铃虫,背上有个小疙瘩 。钓骆驼时拔根小草,沾点唾沫,插进小洞,见小草摆动时,向上一拔,就把小骆驼带出来了,很好玩 。)钓地垱时,边钓边念念有词:“地垱地垱开垱了,给你找个花娘了,地垱地垱开门了,给你找个花婶了 。”有一种蜗牛比较大,像田螺一样,我们叫它“地牤牛”,边玩边说:“牤牛牤牛犁地里,犁到南头看戏里,爹打你,娘替你 。”真是多么幼稚童趣啊!
农村的娃们动手能力强,我们都会用芦苇叶子做口哨、卷喇叭,看谁的做得好、吹得最响 。折柳枝编柳帽,拧柳喇叭、做柳笛,这声音有长有短,清脆嘹亮,粗放低沉,微妙动听,得意的吹着 。有的还在柳哨上抠几个小洞,调整音调,悠扬的曲子萦绕在河畔,落在心间,沉淀在记忆的深处 。
清明前后,我们不忘到河上折柳枝,挂在屋檐下阴干,夏季搉把柳枝,再抓把绿豆熬茶喝,清热祛火又败毒 。爬到河边的树上捋槐花、摘榆钱,还有构棒槌儿;水芹菜、荠荠菜、野苜蓿、米嘟嗉(一种野菜),这是老家河上的特产,蒸蒸菜、包饺子香嫩爽口,清香滑润,美不可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