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盈 鸿海香( 三 )


莫迪施政的特点是好大喜功、不切实际:基建要抓、军费要涨、民生要提高、外部要威武、内部要集权 。结果促进经济发展、吸引外部投资的举措或半途而废,或效果有限,长期困扰印度经济的短板并未得到改善 。
热闹一番后,印度经济的基本情况没有多大改善 。人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长处,被基建水平低下、经济运转低效的短板对冲,整体优势很有限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制造”接盘“中国制造”的希望并不现实 。
**结语: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新格局**
当然,印度不可能整体接盘中国制造的结论,并不影响富士康在具体项目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毕竟印度也是泱泱大国,打造一些模范区域的能力还是有的,可能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寻求局部突破 。中国不必对此过于介怀,全球化不可能是静态的,变化、转移的此消彼长都是正常的,不必对企业寻求投资洼地、开拓新市场的正常经营活动反应过度 。
但是,“印度制造”无法接盘“中国制造”,并不等于“中国制造”在后疫情时代就可以高枕无忧 。越南和欧洲的自贸协定签订、美加墨贸易协定生效,展现了全球化在“后疫情时代”的新态势 。一个“群狼搏虎”的全球供应链分散化时代正在开启,现在正处于各方试探的试错阶段 。

桂香盈 鸿海香

文章插图
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全球产业大转移时代就发生过,在中国没有成为这轮全球化的大赢家之前,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拉美部分国家都曾经站在了全球产业布局重点的门槛上 。现在以中国为起点,全球产业布局的重构又进入了新的一轮 。
尽管主要候补的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都有明显的短板,不足以单独替代“中国制造”,但是化整为零的格局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也是原WTO框架被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贸易格局替代的方向 。中国确实要做好准备应对这一新的局面,这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
在这一新格局中,中国最大的“敌人”不是印度,也不是美国,更不是苹果、富士康这些企业,而是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更宽松的市场机制,实现制造业大国到经济强国的最后进化 。
□关不羽(专栏作者 经济学者)
编辑:李碧莹 校对:刘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