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中国野生虎的研究和保护经历了什么( 二 )


近代中国野生虎的命运主要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百余年前到上世纪末 , 这是一个老虎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由盛及衰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本世纪初到2016年 , 为了拯救濒临消失的“森林之王” , 中国野生动物研究者和保护者不懈努力的探索过程;第三个阶段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 我国开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 从生态系统水平恢复野生虎种群和栖息地 , 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保护老虎 , 让“王者归来” 。
中国老虎在野外面临危机
采访人员:研究者如何注意到老虎在中国大部分区域消失的状况?
冯利民:在我国 , 野生虎种群由盛及衰 , 仅用了百余年 。 20世纪初 , 香港还有老虎活动 , 1915年有报纸记录了当地捕获老虎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 , 人们在山西还捕获过老虎——可见100年前 , 老虎自南向北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 。
中国野生虎种群快速下降的一个重要时期是20世纪50至60年代 。 当时 , 老虎一度被认为是害兽 , 全国很多地方组织了狩猎队 , 打虎者被奉为英雄 。 在这个时期 , 老虎数量迅速下降并悄然消失 。
老虎在中国大部分区域消失的状况 , 十几年后才开始被关注 。 20世纪80年代 , 北京动物园的谭邦杰先生首先关注到老虎快速消失的情况 。 那时候 , 动物园的动物个体很多需要从野外捕捉补充 , 他因此经常出差到各省收集 。 在此过程中 , 他发现在南方很多省份老虎已经难觅踪迹 , 不仅找不到活体 , 连皮毛公司的虎皮收购量也很少 。 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老虎在野外面临的危机 。 同时期 , 黑龙江自然资源研究所的马逸清先生也在总结相关资料时 , 注意到东北虎分布区域明显缩小 。
20世纪90年代 , 印支虎开始被研究者关注 。 我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 被誉为“动植物王国” , 是印支虎的分布区 。 云南大学的何晓瑞先生通过走访林业部门 , 估计当时在云南和广西分布着近100只印支虎——现在看来 , 这个粗略估计恐怕与实际数据相差甚远 , 印支虎当时可能已经处于极濒危的境地 。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 西藏南部的孟加拉虎开始被研究者关注 。 受限于调查技术和条件 , 所获信息很少 , 仅在西藏墨脱县格当乡发现足迹链和捕食家畜的情况 。 1997年至1998年的冬季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于野外进行的老虎种群调查在吉林和黑龙江东部地区开展 。 来自中、俄、美三国的研究者通过冬季样线调查法和雪地痕迹了解东北虎在中国境内的分布和数量情况 , 仅在靠近中俄边境的珲春发现5处痕迹 , 故认为中国境内已经没有能够实现繁殖和自我维持的东北虎种群 。
200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 陕西“假老虎”照片事件发生 。 同年 , 我们拍到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张野生虎照片——一张是在云南西双版纳丛林中拍摄的印支虎照片 , 一张是在吉林珲春拍摄的东北虎照片 。 如果说“假老虎”照片事件让公众对中国是否还有野生虎持悲观态度 , 那么这两张照片则给研究者带来了希望 。 在一片喧嚣中 , 我们默默地继续着寻找中国最后野生虎种群的旅程 。
追寻中国野生虎的足迹
采访人员:野生虎的研究和保护面临哪些挑战?
冯利民:老虎是非常有意思的动物 , 既容易找到 , 也不容易找到 。 它属于典型的领地型动物 , 如果在某个区域有种群存在 , 就意味着该区域已经有定居的繁殖个体 , 而且个体会周期性巡视其家域—了解老虎的这种行为特点 , 就能很容易找到它们 。 但是 , 通常老虎繁衍生息所需要的领地面积非常大 , 一般为几十、数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 而且其个体行踪诡秘、十分警觉 , 我们此前极度缺乏对老虎的基础生态学研究 。 在世界范围内 , 人们对老虎野外行为的真正了解 , 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尼泊尔奇旺国家公园的长期跟踪研究 。 当研究者对老虎在野外的行为完全不清楚时 , 进入丛林后无异于大海捞针 ,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野生虎照片直到本世纪初才第一次被拍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