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鳟苗种培育技术,赤眼鳟培育要点( 二 )


六、水质调控
在整个育苗期要注重水质的管理调控 , 一般随着鱼苗的生长 , 经常注入新水慢慢提高水位 。在育苗后期水质较肥时 , 把水位加到最高 , 确保水质“肥、活、爽” 。日常管理要坚持每天早晚两次巡塘 , 详细观察鱼苗活动、摄食及水质变化等情况 , 发现问题及时对症解决 。随着鱼苗个体长大 , 饵料投喂日渐增加 , 养殖池内的耗氧因子也逐渐增多 , 在此饲养培育阶段必须要加强水源、水质的管理 。为了扩大养殖空间 , 增加饲养池容水量 , 调节水质 , 要适时的增高池水水位,用作改善养殖池塘水质环境 , 增加池水溶氧 , 保持池水既肥嫩又活爽 。5~7天加水一次 , 每次5~10厘米 。15天使用一次生物菌 , 保持水质爽活 , 透明度 25~30厘米 , 溶氧4~5毫克/升 , pH值 7.0~7.6 。
七、分塘放养
水花经25~30天培育 , 一般体长达3~3.5cm , 此时应立即销售或池塘 , 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夏花要长途运输 , 出池前需要2~3次网络锻炼 , 但操作要小心 , 尽量避免外伤 , 提高出池、运输的成活率 。拉网分池后 , 继续喂入浮性材料 , 配合少量芜萍 。在从鱼苗培育夏花的全过程中 , 必须加强管理 。坚持早晚巡池 , 仔细观察池鱼的活动、饮食行为是否有异常现象 , 水质、水位是否有变化 , 发现异常问题时 , 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注意事项:此时正处于气温、水温高的季节 , 夏花阶段赤眼爱好者体质相当柔软 , 活动敏感 , 跳跃 , 游动快 , 在练习鱼、转移网、出池销售的全过程中要小心 , 尽量不要伤害鱼体 , 提高出池、转池、销售、运输的成活率 。
八、秋片鱼种饲养
从夏花养至秋片鱼种 , 亩有效水面除放养2.0~3.0cm的夏花1.2~1.5万尾外 , 还可搭配当年生白鲢200尾 , 但不可再搭配其它品种 。其饲养主要以喂粉料→碎饵→颗饵为主 。
1、饲养:夏花放养初期 , 饲养的饵料必须适当 , 最好是粉末状、漂浮性粉末状的小食物 。每1万尾夏花每天喂食300~350g , 每隔5~7天增加1次喂食量 , 增加饵料在前5天或7天喂食总量的5~7%逐渐增加 , 池鱼的日喂食量占池鱼总重量的14~7% , 每天喂食3~4次 , 即每天上午7~8点、10~11点、下午1~2点、4~5点或上午7~8点、中午11~12点、下午3~4点等夏花长到5cm以上时 , 将原日喂食3~4次改为每天喂食3次 , 即每天上午8~9点、中午12点、下午4点、下午12点、下午12点、下午12点、下午1点、下午1点、下午1点、下午1点、下午1点、下午5点、下午1点精料日投饵量为池鱼总重量的7~4% 。具体来说 , 最好每天投入多少食物 , 根据当天的天气、水温、水质、溶解氧气的高低、池鱼的活动、摄食行为等情况灵活把握 。每次喂鱼 , 最好在50分钟内吃完所有的饵料(小浮萍除外) 。青饲料的日喂量取决于供应源 , 但在新鲜的小浮萍中 , 日喂量最大不得超过池鱼总重量的12% 。最好每天傍晚喂 。
2、水质调节:从夏花饲养到鱼种全过程中 , 养殖池水质应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 通常每10~15天添加一次新水 , 每次添加水量不得少于10cm 。遇到情况突变时 , 需要增加注水和换水量 , 特别是在气体、水温高的盛夏季节 , 为了扩大养殖空间 , 必须将池塘的水位注入最高点 , 提高池塘内的溶氧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