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套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研发人员平均30岁:用石油“变魔术”的工程师( 二 )


吸附分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 但把柴油中的芳烃吸附分离出来 , 此前没有人走过这条路 。
柴油吸附材料的选取是关键核心技术 , 它的成型是世界性难题 , 无任何先例可循 。
项目立项初期 , 李滨和团队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吸附分离材料 , 他们在实验室做过无数次尝试 , 很多时候干脆住在实验室 , 可即使这样 , 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
很多创新可能都有那么一个灵光一现的瞬间 。 李滨笑着说 , 正所谓不会变魔术的厨子不是好工程师 , 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攻克 , 灵感是从厨房蒸腾的热气中飘出来的 。
那天下班 , 李滨收到妻子的一条信息:“今晚想吃元宵 。 ”李滨买了元宵回家就倒进锅里煮 。 盯着在水中翻滚的元宵 , 李滨脑子里全是白天实验室里的吸附剂 , 突然 , 一个大胆的设想蹦了出来:吸附剂成型和滚元宵是同一个思路啊!
就这样 , 他尝试将改性淀粉引入吸附分离材料 , 用高粘度亲水助剂把吸附剂粉末做成小球状 , 吸附材料成型的世界难题迎刃而解 。
柴油吸附材料是一个个粒径0.4-0.8毫米的微球 , 相当于小米大小 , 但它的强度非常高 。 李滨说 , 这个微球的大小也是经过无数次实验后确定的最佳方案 , “再大一点 , 油通过的流速变慢 , 效率降低;再小一点 , 工程化又难以实施 。 ”
比起传统的石油生产工艺产生气体和水体排放 , 这种吸附分离的生产过程绿色环保 , 产生的有机溶剂均可回收利用 , 无废弃物排放 , 对环境非常友好 。
平均年龄约30岁 , 最年轻的24岁
一项科技创新 , 要走出实验室完成工业应用最后“一跃” , 才能真正实现其创新价值 。 2020年 , 应用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的全球首创首套工业示范装置在山东滨化实现满负荷生产 。 于海斌表示 , 这标志着基于“分子工程”理念开发的全球首创柴油吸附分离技术向全面推广应用迈出了坚实一步 。 目前 , 该院先后与40余家企业完成技术交流 , 其中3个百万吨级项目已获批复 , 总加工规模超过500万吨/年 。
听起来 , 一切好像没有那么难 。 事实上 , 这项技术的研发始于2013年 , 技术从研究的开展到立项 , 再到最终的工业化应用 , 经历了8年时间 。 在李滨看来 , 科研的道路是寂寞的 , 需要不断试错 , “但我始终相信这条路一定能走通 。 ”
这个团队平均年龄约30岁 , 其中最年轻的只有24岁 。 在外人眼中 , 这是一支充满活力又战斗力十足的队伍 。 “吸附分离”被李滨的团队戏称为“媳妇分离”:近年来 , 项目组核心团队成员每年出差都在200天左右 , 李滨和负责生产及应用同事出差甚至超过200天 。 这群工科男很少抱怨 , 他们用自己的幽默化解长期与家人分离的苦闷 , “可以说我们以与‘媳妇分离’换取了吸附分离技术的成功 。 ”李滨憨笑着说 。
李滨庆幸自己的科研之路赶上了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 。 他计划着进一步拓展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 , 开发相关产业链延伸技术 , 打造油化结合的系列成套技术 。 他说 , “我们这一代要肩负起炼油化工转型升级的时代重任 。 ”
【全球首套柴油吸附分离技术研发人员平均30岁:用石油“变魔术”的工程师】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