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火箭“拼车”新模式
2020年12月 , “长八遥一”火箭成功完成首飞后 , 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有大量订单蜂拥而至 , 因为很多卫星用户要求火箭要积累两到三发以上的成功子样 , 才肯放心交付产品 。 为了保证能够在商业市场持续“发声” , 长八火箭团队暗下决心:2021年一定要干出一发火箭 。
目标确定了 , 任务载荷是什么?没有现成的任务 , 就自己去找 。 以往发射大的卫星 , 一般投产要2至3年 , 这次发射任务时间紧 , 大的卫星来不及研制 , 团队便将视线转移到小卫星 。
截至2020年年底 , 国内注册的卫星单位有80多家 , 其中小卫星占据了主要份额 , 在未来的商业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 。 但一次任务如果只打一颗三四百公斤重的小卫星 , 对于长八火箭的能力来说未免太浪费 。 为此 , 团队提出了“共享发射”的新模式 , 由多个小卫星“拼车”完成任务 , 既可充分发挥火箭能力 , 又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
大半年时间里 , 团队奔波各地 , 跑了20多家卫星单位 , 把符合发射条件的卫星都筛选了一遍 。 在充分考虑卫星经费、研制进度、轨道需求、发射时间等要求后 , 最终确定了7家单位的22颗卫星 。
有了这次“长八遥二”火箭的成功探索 , 火箭院计划推进共享发射的常态化 。 “未来 , 人类进入太空的需求越来越大 , 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越来越大 。 因此 , 改变发射场流程、缩短火箭研制周期迫在眉睫 。 ”火箭院长八火箭总指挥肖耘指出 。
目前 , 长八火箭总装最快是23天 , 但总装后从天津厂房运到发射场 , 还需要进行火工品安装、单元测试等工作 , 周期仍比较长 。 在肖耘及团队成员看来 , 如果在发射场旁就近建设总装测试厂房 , 把发射场测试和出厂测试合二为一 , 火箭总装、测试后直接就到塔架上准备发射 , 就能节省一系列测试、检查、转运的步骤 , 极大压缩火箭在发射场的周期 , 适应未来市场对长八火箭快速发射的需求 。
据悉 , 海南总装测试厂房已经开始施工建设 , 发射工位也正在论证过程中 。 “届时 , 7天就能实现一次长八火箭发射 , 一年可发射50发 。 ”肖耘透露 。
(采访人员 张蕾 通讯员 桑茜 王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