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卫“湘潭模式”丨三大短板亟待补齐( 三 )

  环卫基础设施有所欠缺

  我市公厕、垃圾中转站分布不均匀 。 以公厕为例 , 有些地段开发较早或较为偏僻 , 公厕分布较多 , 如人民路、雨湖路有些地段出现公厕分布较少的情况 , 如河西湘江风光带(铁路桥—一水厂)、建设南路、河东大道、湘潭大道、北二环等地 , 均存在公厕与公厕之间距离较远 , 有的甚至数公里范围内找不到公厕的问题 , 导致市民如厕难 , 社会反映强烈 。

  此外 , 部分公厕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档次较低 , 达不到标准 。 目前我市尚无一座公厕设计达一类标准 , 很多公厕(特别是老城区)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 主次干道、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公厕也难以达到二类标准 , 尤其是我市主城区(雨湖、岳塘)仍存在几十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旱厕 , 无论是规模、档次、环境都跟不上城市发展需求 。 公厕建设缺乏人性化设施 。 很多公厕缺乏特殊人群的专用空间 , 如老年人、盲人、残疾人专用间 , 缺乏专用马桶和扶手、盲道、轮椅坡道 , 缺乏儿童专用小便器等 , 难以体现出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