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差点进入游 袁隆平差点进入游泳国家队( 二 )


结果这一次袁隆平又失望了,原来国家下了命令,当时全国大学生很少,国家不忍心把这批独苗送上战场,给全部退了回来,希望他们以后能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出更多的力 。
人生的无常,让年轻的袁隆平觉得失落,无可奈何“我做运动员被淘汰了,做飞行员也被淘汰了,就回来干农业了”
没有人有预见未来的能力,两次错失机会的袁隆平,注定只能把自己的人生留给了农业,或许这正是我们后人的幸运吧 。

袁隆平差点进入游 袁隆平差点进入游泳国家队

文章插图
袁隆平贡献有多大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 。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 。”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 。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 。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 。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 。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 。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