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为位于上海宝山区的智慧湾科创园 。 (资料图片)
近日 , 亚洲最具规模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一——“商汤AIDC”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启动运营 , 城市数字转型再添“新基建”;12栋建筑构成的硬核科技企业新地标——“G60科创云廊二期”在松江区加紧建设 , 目前已开工60万平方米;标杆型特色科技园区——“MAX科技园(上海·美兰湖)”已在宝山区建设完成……
今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 上海的重大投资建设中有不少科创项目的身影 。 身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跃升期 , 上海2022年的科技创新工作将以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为主线 , 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 着力强化“新赛道”布局 , 强化“终端带动” ,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
落实“上海方案”
前不久 ,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2021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创新集群百强榜评选中 , 上海排名第8位 , 比2017年排名上升11位 , 再次彰显了上海在全球创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 而这背后 , 体现的是上海创新策源能力、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供给 。
一组数据凸显了上海科创的发展特质 。 去年 , 上海研发经费投入达1700亿元(预测数) , 同比增长5.22%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4.1%左右 ,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450.3亿元 , 同比增长15.6% 。
科创离不开投入 。 持续提升的研发投入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坚实基础 。
在上海持续提升科创供给能力的过程中 , 三大先导产业的“上海方案”不断深入落实 。 其中 , 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加快突破 , 300mm硅片通过14nm逻辑和3D NAND存储器工艺验证 , 实现批量供货 , 同时建成8英寸硅光集成工艺平台 , 完成硅光有源无源器件库建设;生物医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 医疗器械与诊断试剂开发全国领先 , 药物和疫苗研发成效显著 , 去年上海共获批1类创新药8个、1类新药临床批件134个;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获得突破 , 比如 ,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机器直觉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方向 , 发布国际上首个满足科研和工业需求的决策智能开源平台等 。
今年 , 上海继续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下功夫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表示 , 上海要推动国家实验室、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和大科学计划实施 , 让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落地 。 同时 , 要加快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 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 , 用好用足各项政策 , 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型企业支持机制 。
张全说 ,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 要用好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网络 , 精准对接企业技术的创新需求 , 让上海科创的强劲势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能 。
布局新兴业态
当前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迅速 , 六大重点产业也有了积极变化 , 但培育新动能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 对于上海4万亿元的经济规模来说 , 仍缺少新兴支柱产业 , 因此要乘势而上持续发力 , 而新赛道就是其中的先手棋 。
近日 ,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展了新一轮企业大调研大走访 , 主题是时下热门的元宇宙 。 作为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第三代互联网应用 , 如何将前沿的概念和技术转化为产业应用 , 成为上海在科创新赛道上的关注点 。 经过调研 , 上海已梳理出60多家元宇宙上下游企业诉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