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 , 告别OTA的供应商管理思维
飞猪事件所暴露出的最大问题 , 是网约车已经成为OTA的常态产品 , 与部分平台并未拿出足够重视的安全保障之间的矛盾 。
携程的数据显示 , 截至目前 , 携程用车业务已覆盖全世界2000个目的地城市 , 年均 GMV已超过10亿元 。 因此 ,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广泛讨论的问题 。 相比机票、景区等其他旅游产品 , 用车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产品和需求 , 因为它直接与用户的人身安全相关 。
与OTA相比 , 滴滴、首汽、高德等网约车平台的管理显然要受到外界更高的关注 , 这是数次血淋淋的教训积累起来的 。
事实上 , 滴滴之所以是最早遭遇血色事件的网约车平台 , 和它的体量最大是分不开的 , 这是符合概率的 。 一个核心问题是 , 尽管OTA在网约车这个单一品类上的单量要比滴滴等小很多 , 但对于每一个需要乘车的用户来说 , 安全风险并不会因此有任何下降 。
在飞猪事件中 , 我们看到 , 飞猪对网约车的整体思路 , 更像是一个OTA对供应商的传统管理思路 。
比如在事后处理方式上 , 飞猪的认知是该商家“严重违反平台服务要求” , 因此对商家进行下架处理;以及订单页面显示的联系电话为空号的原因 , 是商家更新电话号码格式有误 , 形成无效号码 , 而在此之前飞猪及该第三方公司都并未发现 。
这都暴露出飞猪对第三方服务商管理能力较弱、介入程度较低的现象 。 但网约车这个产品形态 , 真的适用OTA这种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思路吗?
以“童话岳冰”遇到的联系电话是空号的情况为例 , 如果发生在与机票代理或旅行社的沟通场景下 , 或许只是影响效率和用户体验 。 可一旦把场景换成在封闭车辆空间内、已经感知到安全威胁的乘客 , 就变得格外难以接受了 。
文章图片
摆在飞猪和OTA们面前的现实是 , 必须抛弃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思维 , 用更严谨的态度去看待网约车这个产品形态 。
携程的尝试 , 是不断借鉴滴滴的经验 。 在「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和「行程分享」等常规安全功能外 , 携程也上线了「异常停留」和「轨迹偏移预警」等提醒 , 同时在司机端限制在线工作时段 , 防止疲劳驾驶 。
阿里去年调整后的生活服务板块“飞高了”中 , 高德同样提供聚合打车服务 。 对于如何有效管理第三方网约车公司 , 高德的解决方案是 , 联合网约车公司 , 从体系联动、制度完善、应急处置等方面 , 构建起一套平台安全管理生态 。
【飞猪安全事件启示录:OTA的供应商管理思维,不适用网约车了】如何用新的思路来管理平台上的用车和司机 , 是OTA平台未来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 毕竟 , 一旦哪天真的出现恶性事件 , 舆论的矛头绝不会仅仅指向第三方服务商;平台所要付出的代价 , 也绝不是简单的下架涉事商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