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氏三部明史,后世仅知《明史纪事本末》,而不知道《明纪》、《通鉴续编》,《明史纪事本末》、《通鉴续编》已经出版,而《明纪》没有刊刻的原因,开始是经费因素,后来是政治因素 。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因“真书清事”,谷应泰“为家僮所告”(33) 。御史董文骥针对《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八《李自成之乱》将捕杀李自成功劳归功于南明将领何腾蛟一事,参了谷应泰一状,认为抹杀了清人出兵为明季君臣讨贼之大义(34) 。顺治帝下令检阅原书,“家人闻信,即将写版投井之中”(35) 。后虽“知其书无他,不之禁也”(36),但谷氏还是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40岁就被迫退出官场,不再染指明史编纂之事 。谷氏修明史,不仅没有带来荣誉,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生命,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从此,他被迫隐居家乡30年,过着十分低调的生活(37) 。经此折腾,特别是康熙初年庄氏史案后,谷应泰自然不敢再出版《明纪》、《通鉴续编》两书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初十日,朝鲜人李德懋(1741-1793年)作为使团随员身份入燕,途经丰润,召谷应泰五代孙笔谈,问及《明史纪事本末》 。谷应泰孙“嚬蹙良久,乃曰:‘先祖坐此书被祸,故毁板不行于世 。盖真书清事,为家僮所告 。康熙二十九年,年七十,坐死 。登顺治科,官至浙江提学 。’书状屡请详言其事,其人竟秘讳不言,掷笔而起”(38) 。谷应泰“坐死”事,未见其他中国方面的记录或资料 。不过,朝鲜使臣与谷氏子孙交流用的是笔谈方式,所记当不误,更可证《明史纪事本末》案对谷应泰及其家族的寒蝉效应 。此事虽未出现杀人现象,但学术损失不亚于庄氏史案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明纪》被征入史馆,没了下文,从此消失于世(39) 。而《通鉴续编》稿本虽然传了下来,但已经残缺 。这也可能是上帝吝啬,一部《明史纪事本末》就让谷应泰获得极大身后荣誉,如果三部书都流传下来,那他将成为历史上唯一用三大古典史体写作明史的史家 。
四、余论
明史的编纂,始于嘉靖中期,至康熙初期,前后近150年 。从修史组织的形式来看,私修为主,官修仅一次,且流产了 。从空间分布上说,南方地区强于北方 。明末清初的明史建构,确实出现不少新现象,如专业化的初现、注重史料的考信工作、对集体编纂的重视和编纂的整体计划性等 。这次明史建构,形成了丰富的明史文本遗产 。成熟的领域,产生成熟的作品,丰富的明史建构遗产是清修《明史》比较理想的原因之一 。
庄氏出资设馆修史,谷氏用权设幕修史,清初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集体修史活动 。庄氏、谷氏分别是项目负责人(或“学术老板”),下面招了一帮“知识打工者”,分工合作,限时完成 。最后,由项目负责人出资刊刻,他也就是知识产权人 。明朝几位本朝史专家,如郑晓、吴士奇、尹守衡、朱国祯、何乔远等,都是用几十年时间来完成一部书,而清初出现的集体修史,则只要几年就可以完成,这就是新的编纂方式 。
现实政治利益与历史求真原则间的协调与冲突,是历史建构中永远要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止书美而不书刺,书利而不书弊”现象 。明清更替,遗民们站在明朝立场观察问题,要如实记录这段历史;而清统治者站在新朝立场,要刻意掩盖这段历史,以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 。双方利益冲突的结果就是史案的发生 。谷氏因抹杀了清人出兵为明季君臣讨贼之大义而虚惊一场,庄氏则因记录清人早期历史和他书写明清战争时的明朝立场而遭来灭门之灾 。谷氏、庄氏史案的发生,虽有不同民族新旧王朝更替的背景,但实际仍是一些汉族无耻政客为了个人利益而掀起的政治风波 。
- 讲座宣传图片 风水讲座宣传文案
- 广西桂平玛丽山风景
- 昆仑山主山风水图高清
- 虎门风水宝地 饿虎扑羊风水宝地
- 休掉冷酷王爷 休掉花心王爷的小说
- 李金桂是乾隆的什么人 李金桂是谁
- 雷暴云风水
- 23数字风水中的含义
- 岑溪出皇帝的风水
- 什么是聚宝盆风水地形 聚宝盆建筑风水讲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