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里左水到右好还是右手到左好呢( 三 )


3.2 越婢汤加术汤所治当 有“恶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此条方后加减有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且《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匕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 。可见越婢加术汤的主治症候分别为肉极中的实热证和虚寒证的症状表现,越婢加术汤所治当有恶风无疑 。
3.3 甘草麻黄汤所治当有“恶寒”
【风水里左水到右好还是右手到左好呢】《金匮要略》付草麻黄汤方后服法云: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匕沫,内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对于付草麻黄汤证张仲景未描述所治症状,从《千金方》中补出的症状有: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匕肿 。对于一个水肿弥漫匕身的患者,张仲景用付草麻黄汤汗之,还交代: 不汗,再服,慎风寒 。可见当初服药之前患者当有表证,“不渴、恶寒(风)”也在情理之中,否则仲景如何能使用汗法?《济生》云[ 5 ] : “有人患气促,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之有效 。但此药发表,老人、虚人不可轻用,更宜详审 。”可以为证 。
3.4 仲景提出“裹水”实乃迫不得已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越婢加术汤和付草麻黄汤所治症状当属“水在皮肤之间”,但非仲景定义的典型皮水,因为越婢加术汤证有“恶风、其脉沉”,付草麻黄汤证有: “恶寒、不渴 。”均与仲景开篇对于皮水的定义相矛盾,不得已仲景只好提出新的概念“裹水”,且从裹字的含义看,《说文解字》云: 裹,缠也 。提示此疾患乃水气缠绕人体所致,这与皮水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皮水可以出现口渴,也可以不渴,但是仲景为了后学者明确鉴别风水,将皮水和风水的鉴别点定为“渴而不恶寒”,符合此特点者才为典型的皮水 。而越婢加术汤和付草麻黄汤所治乃不典型皮水,仲景别出心裁地定义为“裹水”,实乃为了消除行文的逻辑矛盾而设立,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临床水气病症状的复杂性 。惜圣人之心,后世千古难及! 魏念庭曰,里水者,即正水也 。黄竹斋[ 6 ] 按曰: 仲景用越婢半夏汤治肺胀考之,故知此方为治正水之主方也 。吴谦曰[ 7 ] : 里水之‘里’ 字,当是‘皮’ 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当是传写之讹 。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 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当用越婢加术汤; 无热者当用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从皮出也 。”陈修园《金匮要略注》[ 8 ] 中的观点与吴谦同 。秦伯未[ 9 ] 认为: 越婢加术汤的基本治法为发汗、燥湿、利尿,兼能清热,虽然有治里证的药,但主要走表 。既以发汗为主,自不能再称里水了 。当是“风水”之误,或是本为里水再加风寒外乘 。谭日强[ 10 ] 认为里水即水之在皮里肌腠者,为皮水的进一步发展,里水肿甚,故其脉沉,病情有轻重,肿势有微甚,所以脉象有浮沉之别 。朱世增[ 11 ] 认为里水是在风水、皮水之里,病在表之里,不是三阴之里证 。周衡等[ 12 ] 论曰:《黄帝内经》有谓: 三阴结谓之水 。三阴,乃脾肺少阴肾经也,结自三阴,故曰里水 。仲景之书面世近两千年来,后世医家面对仲景留下文字各抒己见,却无人能看破仲景行文“裹水”之苦心,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圣人之心真乃遥不可及,“圣凡”之别让人唏嘘不已 。足见张仲景在同时代的经方家中“辨症”之功力实乃翘楚! 称之为“辨症之神”丝毫不为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