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云龙乡政府所在地的云龙古城,是禄劝历史上第一个县城,为彝族先民乌蛮所建,旧称“易笼”,《元史地理志》武定路军民府禄劝州条曰:禄劝州领易笼县;“易笼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场,县境有二水,蛮浯谓夷为水,笼为城,因此为名,昔罗婺大酋会集之所” 。
幸邱山下的本本(倍场)也是有天然的河水环绕,至今可清晰看出当年河登高远眺,酷似一个太极图,被誉为“云龙太极”,再细看象两条巨龙交织互缠,一条头大似公龙从巨迟,法基山下来,另一条头小似母龙从幸邱山下来约会本长(倍场),传说有一位地理师从大理撵地脉,撵到云龙,说是这里要出皇帝,朝廷听到后,怕以后真的出皇帝会来与之争夺皇位,干脆派兵把此处龙脉挖断,可是头天挖开,第二天又复原,第二天挖了,第三天又复原:最后是用猫血,狗血淋在铁桩铜桩上钉下去才挖断了云龙的地脉,据说淌了七大七夜的血,传说中的挖地脉处现今依稀可辨,原来弯弯曲曲围绕本长村的河,因挖通一段出口,改直了,所以原来的河床成干河,后改为秧田或水田,挖地脉属传说,但改河道是有根据,这绝非巧合 。
幸邱山下云龙乡一直都是彝族聚居区,世代住有古代氏族和后裔,保留有氏族为名的地名,村名和古火葬墓群 。现今云龙辖区内,以资办事处“动康村”是因有姓申的(哚)动氏族居住而得名,动康下队有“乍康”,因有杨姓乍氏族居住而得名,金乌办事处“朵康”,因有王姓、钱姓的朵氏族居住而得名,本长办事处“普勒”村因有普姓普勒氏族居住而得名,还有阿登颇等,他们的谱牒均可追溯到笃慕二子慕阿枯、五子慕阿克、六子慕阿齐 。在宗德村至普勒康之间,离宗普小学一公里处至今留有德勒氏族、普勒氏族等明清以前的火葬墓群约几百座,说明这里自古有彝族居住 。
张纯德教授的《云南彝族氏族牒译注》P109—120,(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罗婺君长叙谱书”载“阿祖来自朵吐木更慕阿克,者俄勒背德刀德昂布,涛尼邓提糯且保,罗年柱阿毛,阿毛尼旁达,辜青俄更起,策来俄更,格兹罗婺居,”具体的祭祖连名谱为:
笃慕--慕阿克--克普矛--普矛照--照罗莫--罗莫娄--娄阿德--阿德布(德布氏从此始)--布朵吐--朵吐糯--糯且保(诺克博)--且保俄著--俄著阿茅--阿茅禄伙--禄伙阿夫--阿夫升松--升松道--道敖德--敖德古伊--古伊阿微--阿微默德--默德代--代阿木--阿木额--额尼阿底--阿底阿咆--阿咆阿我--阿我根租--根租罗婺(有译为罗洪的,一般认为笃慕为公元前5世纪人,那么罗婺应为汉代以后的人,其后裔唐宋以后称为罗婺部)
--罗婺比普--比普阿自--阿自阿勒--阿勒阿额--阿额补尹--补尹阿万--阿万阿罗--阿罗阿兹--阿兹阿方--阿方纳根--纳根作子--作子阿助--阿助阿探--阿探阿诗--阿诗笃斯--笃斯矣陶(驭普昂尼以做过1次祭祖分支)--矣陶普曲--普曲鲁格--鲁格阿维--阿维阿俄(宋代阿而,宋淳熙年间,大理段氏举办罗婺部长,阿而以远祖罗婺为部名,其后裔称为罗婺氏族)
--阿俄矣袜--矣袜普得--普得矣根、--矣根巧--巧郡则--郡则阿保--阿保安兹--安兹弄积(明洪武年间)--弄积海积--海松矣本--矣本金甸--金甸麻咪(明弘治年间,赐姓凤氏即凤英)--麻咪普赛--普赛阿包--阿包矣弄--矣弄矣振--矣振阿耄--阿耄里博--里博阿德--阿德鲁基--鲁基鲁苴(在罗吐尼以做过一场祭祖分支,超度鲁基、舒促夫妇,鲁苴舒斥夫妇,过了几代后于公元1755年猪年腊月清毕摩觉者来续家谱 。乾隆后,先后取本色尼以、旁纳尼以、西撒尼以、体苏尼以等做过四次祭祖分支大典 。乾隆后分支较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