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二 )


他们的加入 , 让视频的噱头直接拉满 , 通过真实经历与游戏的结合 , 在满足了观众好奇心的同时 , 也起到了警示与教育的作用 , 让点评更具有现实意义 。
例如在一期让前银行劫匪体验“三男一狗”抢劫任务的视频中 , 尽管游戏因为在寻找犯罪团队、驾车逃离现场等方面被嘉宾无情吐槽 , 但在游玩过后 , 他更多的还是触景生情 , 反思自己的过去 , 并十分庆幸自己能刑满释放 , 开启新的生活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现身说法往往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图源:B站@反手摸你穷字幕组)
在开拓新题材外 , 对原有讲解形式的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 科普环节的比重得到了平衡 , 原来要么大段讲解 , 要么一笔带过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 此外 , 借助于现在制作更精良 , 更还原现实的游戏或电影 , 专家们可以为大家传授更多的“干货” 。
例如不要在毫无救治措施的情况下将刺入体内的异物直接拔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如果直接拔出 , 感染与流血很可能会要了你的命
而在搏斗时 , 作为头部四块骨头的结合部的太阳穴 , 则是最需要保护的部位之一 。 因为它一旦被击中 , 轻则脑部受伤 , 重则会导致脑膜中动脉的破裂 , 当场去世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图源:B站@星野派克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后 , 专家们的“点评”开始涉及到许多大家有所耳闻 , 但并不熟悉的领域 , 在勾起了观众们观看兴趣的同时 , 也缓解观众们的面对说教时的审美疲劳 , 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奇体验 。
随着视频质量的上升 , 大家对于这类视频的关注度开始越来越高 , “专家点评”视频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平台上出现 。 除了在油管上大受欢迎外 , 国内的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上 , 你也能找到类似视频的影子 。 它们既有将油管的原视频翻译后制成的“中文版” , 也有自己请专家的“原创”视频 。 例如B站up主“星野派克” , 在搬运视频之余 , 他也会自己请像前陆战队员、中科院博士等专家 , 制作中国版的“专家点评”视频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和在油管上一样 , 这类视频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
新科普 , 新机遇
尽管现在的专家点评视频 , 题材新颖 , 种类多样 , 但他们的普及的知识 , 归根结底都还是藏在各种学术著作和资料中的“老知识” 。 换句话说 , 这种内容形式其实是对“老知识”的再度包装 。 而这种“新科普” , 正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 。
例如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各大博物馆 , 除了建设“线上博物馆”外 , 它们还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备受好评的纪录片 , 以及推出与各种游戏联动的相关内容 , 成功的掀起了一股“国风潮”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而通过新媒体账号发布视频与“日常”来进行科普 , 则更是现在的标配” 。 从被戏称为“狐主任”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 再到以科普小众历史的“奇葩小国”与“硬核狠人”节目而出名的小约翰可汗 , 无论是在内容深度还是在有趣程度上 , 这些“科普up主”都让大家赞不绝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