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货员彭官娣13800单背后的数字经济

  “我喜欢不停给自己定目标!”话音未落她已推着购物车转身向货架的方向跑去 , 身后留下一阵爽朗的笑声 。 她就是彭官娣 , 沃尔玛深圳龙华人民南路店一名普通的电商拣货员 。 她曾经创造96个小时完成13800多件商品的拣货记录 , 也就是说 , 平均每小时她经手的商品多达一百四十多件 。 彭官娣工作主要在300多平米的拣货区和一万多平米的门店楼面里 , 几个小时下来她的微信步数经常超过2万步甚至3万 。

  在沃尔玛 , 一家门店会对接“京东到家”“沃尔玛到家”多个LBS线上平台 。 每天除了开门迎客 , 门店还要“接待”千千万万的线上顾客 , 线上和线下的营业时间也几乎一样 , 全年无休 。 而拣货员的工作职责 , 就是为这些不见面的线上顾客挑选商品 。 在龙华店 , 拣货岗位从前几年最初的7位 , 已经增加到现在的46位 。

拣货员彭官娣13800单背后的数字经济

----拣货员彭官娣13800单背后的数字经济//---- //

  和彭官娣交谈中 , 她几次提到“目标”这个词 。 说到目标 , 她对门店配备的拣货手持终端赞不绝口 。 通过这个移动终端 , 彭官娣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拣货件数、完成的订单数、准确率等数据 , 让她轻松做到心里有数、干得有奔头!更厉害的是 , 这个手持终端在派单的同时即为拣货员规划了最佳拣货路线 , 包括商品陈列的具体位置 , 精确到第几排、几层货架 , 同步显示商品图片 , 以便拣货员快速辨识 。

拣货员彭官娣13800单背后的数字经济

----拣货员彭官娣13800单背后的数字经济//---- //

  像彭官娣这样的拣货员 , 每天大部分工作是在拣货区内完成的 。 拣货区约300平米 , 位于门店后区 , 线上在售商品绝大部分会“暂存”在这个缓冲区 , 等待彭官娣和其他拣货员取走、再由快递骑手送到顾客手中 。 将高频次商品集中存放在这个300多平的区域 , 拣货员们不必件件商品都要到上万平的营业楼面里去挑选 , 大大缩短了他们的拣货路径 。 这就不难理解拣货区的商品有货率 , 会直接影响彭官娣的工作效率了 。 为了维护拣货区的库存 , 门店会安排每天定期多次补货 , 每月还会根据当月热卖商品做拣货区的品类调整 。 而这些调整总能快速得到落实 , 恰恰是因为拣货区依托在一家万余平米的“母店”内 , 并且门店管理层对于周边顾客的购物偏好很了解 。

  问彭官娣 , 这份工作对她个人有什么改变?她说 , 她会推荐身边朋友体验网购 。 作为拣货员 , 她每天都要严格遵守店里的各项拣货流程和规范 , 例如 , 食品和用品要分开包装 , 冻品拣货后要放置在冻柜里 , 配送冻品时要放置规定数量的冰袋 , 遇到缺货顾客不同意退款时要用更贵的商品替代等等 。 最后 , 谈到她最的“目标” , 店总和同事都期待着她再破个人拣货记录 , 达成15000件 , 她说其实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17000件 。 “店里订单一直在增长 , 我个人破记录是迟早的事!”

  数据显示 , 2019年中国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35万亿元 , 对GDP的贡献高达35.4% , 倘若一切顺利 , 2025年数字经济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 疫情过后 , 无接触经济发展前景看好 。 隔离期间 , 人们和线下世界的连接 , 部分由中间媒介完成 , 比如利用智能音箱完成无接触呼梯 , 借助快递柜、无人物流车完成无接触餐饮、零售 , 安排机器人去菜场买菜等 。 同时 , 以带货为目的的云购物、无接触配送等或将成为线下商超未来的日常操作 。 这些新兴的用户习惯一旦培养成功 , 疫情过后有望形成新常态 。 (光明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李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