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门窗:感受门窗的大美,体会门窗的意境( 二 )


应该在同一时期吧 , 很多人家都在淘汰木质家具 , 跑步进入“现代”家具时代 。
对中式家具的重新认识是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中式庭院和展厅内全套的明式家具后 , 自己的审美一下子被拉回到中式 。 之后又听了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的“说收藏系列” 。 中式审美就更加瓷实啦!
观复博物馆的门窗馆遍观国内博物馆也是很独特的 。 很少有博物馆留意门窗这一块 。 现代门窗把门户、分割、通风、采光的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 就是美的功能在削弱 。
在古代 , 基本功能和美学功能并重 , 到明清美学功能还在提升 , 从门窗上可以看出主人家的财力、学识、情趣 , 是一个家庭综合实力的反映 。 文人要文雅 , 商人要华丽吉祥 , 工匠要精巧…… , 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阶层对于门窗的要求不同 。
古代门窗还有另一个功能——小人书 。 主人家会把古代故事、人生哲理等内容雕刻在门窗上 。 古人的识字率不高 , 但并不代表不懂道理 。 很多知识来自日常的潜移默化 。 比如 ,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妈妈抱着 , 讲门窗上的故事 。 一来二去 , 中国人该恪守的做人做事的准则就代代相传了 。
古代门窗千文万华化 , 雅俗共赏 。 徜徉在观复博物馆门窗馆 , 怎么突然感觉那么岁月静好呢!

观复博物馆馆标 。 观复 , 出自《道德经》 。 简单说呢 , “观”即看 , “复”即一遍又一遍 。 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 , 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

观复博物馆布展理念很先进 , 尽量采用“原状陈列”方式 , 最大限度地恢复它在“原本环境”中的面目 。

产地浙江的十八扇“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 。
这套门窗巍巍壮观 。 镜头不用广角很难框进去 。 能用得起这样隔扇门的民居也绝非等闲家庭 , 非富即贵吧 。

十八扇隔扇门的格心采用攒插、透雕和浮雕工艺制作而成 , 人物繁多 , 精美之至 。

腰板都是雕刻三国故事纹样 。

一般而言 , 隔扇门的装饰重点位于格心和腰板处 , 对于下方裙板则疏于美化 , 这主要是因为裙板面积大 , 又不在人的常规视角重心之内 。 此套隔扇门裙板也雕刻了精美的图案 。

产地为浙江的人物故事纹窗 , 一套八扇 。

这组木雕花窗采用浅浮雕和透雕工艺相结合 , 整组花窗雕刻极为精美 , 亦可禁得起放大镜下的仔细观察 。

有十八扇“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的展室 。 隔扇门间用了紫色的纱 , 对面的隔扇门用了玻璃 。

浙江产龟背锦地仙人故事纹隔扇门 。

产于浙江的扯不断博古花卉纹隔扇门 。
古代的隔扇门是房屋装修上的很好的“发明” 。 排开就可以分隔空间 , 打开就两侧空间就连成一体 。
此套隔扇门的腰板上刻画草木花卉梅兰竹菊 。 格心部分的石材装饰是在布展时装配的 , 全部选用产自四川的雅安石 , 这种石材色彩多样、纹理丰富、画面任由观众想象 。

产地为浙江的一组冰裂纹开光人物窗 。 一组十扇 。
冰裂纹是用典型的攒插工艺制作的 。 这种纹饰在江南的民居中较为常见 , 多用于书房 ,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 , 冰裂纹的名字十分生动形象 。

窗使用了冰裂纹 , 开光内有人物 。

古典门窗只要稍加点缀 , 一盏红灯、一枝红梅…… , 意境马上就出来了 。

古代门窗都是手工制作 , 在制作过程中 , 设计者、主人家、工匠、乃至文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其中 。 所以 , 古代门窗千变万化 , 个性十足 。 想找到完全一样的 , 反而是难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