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加速第一步:找人,还是找人( 二 )


因为关系较好 , 对方坦诚解释道 , 一方面更认小米的名气 , 雷军的确有其市场号召力 , 在几家车企都提供期权的前提下 , 小米在手机业务上的成功是一种验证;另一方面 , 集度由于是合资公司 , 他个人感觉权利分配不够清晰 , 担心会有后期的隐患 。
团队扩充进展不算快 , 小米也并没有如想象中一般“砸钱”招人 。
前述车企HR以他了解的数据分析称 , 目前在薪资待遇上 , 蔚来、理想、小鹏仍处于第一梯队 , 小米和集度的薪资包并没有太大竞争力 。 后两者的期权占比大概为三分之一 , 同一岗位给予的现金大概低于理想约10% 。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 , 小米由于出发较晚、跨界创业 , 看起来并非是胜算最高的那家 , 但在小米内部 , 汽车部门在大部分眼中已经成为“香饽饽” 。
“大家现在都想去造车 。 ”一名在小米从事软件工作的员工告诉界面新闻 。 小米此前从手机部门“活水”了一批人到汽车部门 , 以软件开发为主 , 这不由得让一些人有了想法 。 “核心部门啊 , 又是雷总亲自带队 。 ”他说 。
根据此前报道 , 曾有知情人士透露 , “小米集团内部转岗汽车业务线有三条标准:人员原工作必须偏技术和研发方向;原部门团队业务稳定;原业务部门领导人有合适的替代人选 。”
事实上 , 不乏有小米人对雷军采取仰望姿态 , 尤其是对于后期加入小米的员工而言 , “雷军带队打仗”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 另外 , 错过小米上市前的期权“船票”后 , 小米汽车未来独立上市的可能性 , 也使其期权散发出更多诱惑 。
但内外兼备地招兵买马 , 也为小米造车抛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大批车企人才的加入 , 意味着小米自成立以来 , 将首次大规模地迎接与企业基因完全不同的“新鲜血液” , 不仅是汽车与手机更是内与外的差异——如何避免因话语权强弱引发的山头之争 , 将是小米扫清造车障碍的重要一环 。

【小米造车加速第一步:找人,还是找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