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大部分传统餐饮门店来说 , 顾虑则更多 。 一方面 , 送餐机器人确实有很多优点 , 但缺点也很突出 , 比如 , 不是所有餐厅都适合配备送餐机器人 , 苍蝇馆子不可能占地几百平方米 。
在此之外 , 也并不是所有餐厅在设计之初都将机器人动线纳入考量 , 1米以上的过道宽度和极高的地面平整度 , 足以让大多数餐厅断了念头 。
同时 , 也有部分配备了送餐机器人的餐厅出来现身说法 。
比如智能产业媒体智东西就曾采访一些配备了送餐机器人的餐厅 。 据餐厅工作人员介绍 , 「在就餐高峰期 , 人流拥挤的状况会对机器人行进造成障碍 , 从而影响送餐效率 , 因此有的餐厅在送餐高峰期就将机器人闲置了 , 这样的现象与机器人研发和投放的初衷背道而驰 。 」
另外 , 部分消费者也对此充满抗拒 。 受制于技术限制 , 送餐机器人们功能大多单一 , 在迎宾、送餐、点餐之外 , 并不能灵活应对客人需求 。 在社交媒体上 , 有不少人都认为 , 现阶段的送餐机器人比起人工智能 , 带来的体验可能更倾向「人工智障」 。
事实上 ,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 , 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仅为3% , 其中送餐机器人渗透率还不到1% 。
言下之意 , 现在东北土菜馆的送餐机器人们 , 比起传菜员 , 还是更像吉祥物 。
04
更差还是更好
从1961年通用汽车公司上线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 到如今送餐机器人出现在普通餐厅中 ,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 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出 , 进入到社会生活的边角 。
而随着智能化的进一步渗透 , 机器人又将在新时代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有人认为 , 或许 , 科技电影中的人机共存时代 , 也将离我们不远 。
事实上 , 正如麦肯锡去年发布的报告所言 , 后工业经济时代会带来规模空前的技能转型和职业变更 。 这其中 , 自动化早期应用会迫使2.2亿劳动者需要变更职位 , 并让5160亿个工时被取代 , 而对于3.3亿农民工来说 , 或将面临22-40%的工作内容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很大程度上 , 送餐机器人对传菜员这一职位的吞噬 , 只是机器人占领商业的冰山一角 , 随着后工业经济序幕的拉开 , 情形将会比我们所想象的复杂 。
这不是夸张 , 在送餐机器人之前 , 制造业已经成功实践过黑灯工厂 。 彼时 , 富士康在引入机器人后 , 裁员六万 。
时至今日 , 很多人依然坚信 , 机器人只是工具 , 就像互联网对实体商业的改造 , 是把人类从简单的劳动中解放——但与美好愿景截然相反的是 , 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 , 从来不是一半一半 , 而是从简单的环节开始蚕食 , 直到人力被完全替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