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走进现实( 三 )


2018年11月 , 截瘫患者邵海朋穿戴艾动 , 用9天时间走完马拉松全程 , 打破了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行走马拉松的世界纪录;在此过程中 , 大艾外骨骼机器人也创造了单日行走距离最长(9.7千米)、高海拔零下8摄氏度极端环境行走7000米等多项世界纪录 。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接力火种汇集仪式现场 , 邵海朋穿的是新一代大艾AI外骨骼机器人艾行 。 艾行基于传感网络和AI控制算法 , 能自动感知穿戴者的主观行动意愿 , 辅助其“随心而动” , 实现快走、慢走任意切换 , 还能实现上下楼梯、上下坡等较为复杂的动作 。
多元化应用
外骨骼机器人不仅在康复医学领域蓬勃发展 , 也在物流、搬运、工业协助、应急救援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
2020年12月17日 , 嫦娥五号返回器在预定地点着陆 。 任务中 , 两名搜索回收队员身穿外骨骼携带多套搜索设备 , 从直升机降落点快速机动至返回器着陆点 。 时值寒冬 , 返回器着陆点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 气温逼近零下30摄氏度 , 部分人员携带的设备重达40公斤 , 低温严寒与极限负重对搜索人员的体力带来挑战 。 此刻 , 这两套负载能力达50公斤的搬运外骨骼便派上了用场 。
在东京奥运会上 , 松下公司的助力外骨骼设备也一直在帮助奥运志愿者搬运重物 。
不过 , 应用于搬运协助方面的外骨骼机器人 , 存在将腰部压力转移到肩背部与腿部的问题 , 长期使用会不会对人体其他部位带来不利负担 , 还有待进一步的数据观察 。
而在军事辅助、灾难救助等方面 , 也还存在助力与行动灵活性矛盾的问题 , 有待原理性突破 。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中心博导、研究员)
来源:2022年3月2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 , 如需转载 , 请与本刊联系 。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