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5、6年的白茶霉味很重,是怎么回事?不是说能越陈越香吗?( 二 )


但事实是 , 那些多余的水汽就是定时炸弹 , 和茶叶长时间呆在一起 , 容易让茶变质变味 , 发酸发霉 。
于是大家就会发现 , 当初香气滋味都不错的白茶 , 如今却变得面目全非 。
可不要小看发霉的威力 , 那是会生成有害细菌的 。
由此可见 , 水分的力量是巨大的 , 足够让一款好好的白茶 , 变成一块长毛的豆腐 。

《3》
白茶和水 , 注定是一对冤家 。
鲜叶从采摘下来以后 , 到正式进入制作环节 , 就要和体内多余的水分说再见了 。
白茶的工艺简朴 , 主要分为两步 , 萎凋和干燥 。
不管是哪一步 , 都是为了把茶叶做干 , 让水分顺利地离开茶叶细胞 。
因此 , 白茶排斥水分 , 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
含水量超标的白茶 , 在加工的时候就没有被认真对待 , 粗制滥造 。
随便烘一烘 , 或者是干脆没有烘干 , 只晒干了就上市 。
一晒到底的白茶 , 含水量当然达不到标准 , 也当然会发霉 。
不发霉 , 才奇了怪了 。

而除了本身品质的原因外 , 白茶发霉还和储存有关 。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 , 空气中超额的湿气 , 很容易让白茶受潮 。
倘若存茶的时候 , 没有密封 , 成天让白茶暴露在空气里 , 吸收水汽 。
又或者是 , 把白茶存在紫砂罐、陶瓷罐、铁罐这种密封性有限、防潮性不佳的容器里 。
那么 , 再干燥、再优秀的茶叶 , 也抵不住这般迫害 。
不出几个月 , 就跑气受潮 , 生出酸味、巧克力味、烟味等怪味了 。
再继续下去 , 发霉是必然的结局 。
所以 , 我们便费尽心思 , 给白茶创造干度极佳的储存环境 , 营造一个常温、干燥的储存空间 。

比如 , 一个标准化的仓库 , 常年需要开启空调和抽湿机 , 保持室内恒温恒湿 。
最佳的温度 , 是在25℃左右 , 最佳的湿度则是在45%以下 。
又比如 , 放置白茶的时候 , 要离墙离地 。
按照福鼎当地的标准 , 仓库的地板上要铺一层高约十公分的木板 , 让存茶的纸箱放在上面 。
和墙壁、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 茶叶很难接触到水汽 , 也就减少了变质的风险 。
再比如 , 储存白茶要做好密封 , 用三层包装法 , 将茶叶层层包裹起来 。
从内到外 , 一层铝袋、一层食品级塑料袋、一层标准五层厚的瓦楞纸箱 。
村姑陈提倡的“三层包装法” , 是业内目前最稳妥的存白茶方法 , 没有之一 。

《4》
做白茶 , 是为了“去水” 。
存白茶 , 是为了“防水” 。
两者都证明了 , 白茶和水汽八字不合 , 水分太多只会让茶叶受潮、发酵、发霉、长毛……
从香喷喷的白茶 , 变成人见人嫌的“臭豆腐” 。
所以 , 这也从侧面回答了一些茶友的问题 。
白茶要时不时打开透气吗?白茶要拿出来晒太阳吗?太密封白茶会不会被闷坏?……
只要白茶够干燥 , 储存条件够好 , 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
当然 , 还是有很多我行我素的朋友 , 坚持用紫砂罐存白茶 , 坚持给白茶透气 。
于是乎 , 白茶渐渐发酵 , 生出了一些奇怪的 , 本不该有的味道 。
比如巧克力味 , 比如酸梅味 , 比如烟味、仓味 , 比如……

不过 , 这些味道经过某些人的美化 , 演变成了高级老白茶才有的味道 。
巧克力味 , 成了顶级老银针的象征;酸梅味 , 成了寿眉饼的特殊风味;烟味、仓味 , 成为了陈香的一个变种 。
把臭的说成香的 , 也真是难为了那些人的想象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