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白鼠体重实验:为什么一定要选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 二 )


2009年,日本研究人员首次培育出转基因灵长类动物——转基因狨猴,且转入的基因能够在第二代狨猴体内表达 。此后科学家认为,建立转特异基因的狨猴群体,对于人们研究人类疑难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南美狨猴又称指猴,这种猴长大后身高仅10~12厘米、重80~100克 。
“狨猴是灵长类,在代谢类型、生理病理以及基因组方面,克服了小鼠的不足 。”姜韬告诉采访人员,“甚至细胞的相似性也非常接近人类 。”不过,相较于小鼠,狨猴繁殖速度慢,性成熟晚(3~4岁性成熟,寿命约12~14年),远远不及小鼠4个月就可以繁殖的“效率”,难以大量使用 。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绒猴本身属于国家一ji保护动物,且随着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加剧,濒危的等ji逐步增大,有灭绝的危险 。人造“小白鼠”科学的进步也在推动科学家寻找新的“小白鼠” 。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考虑到,动物毕竟和人类有区别,有时候动物实验不能很好地预测药物对人类的影响 。
于是他们尝试用芯片模拟人体组织,为药物试验提供测试环境 。“芯片上的肺”,这个名字听来有些不可思议,事实上这是威斯研究所的研究项目 。他们把人类的活细胞排列在微型芯片上,模拟人体器官,进行包括药物试验的大量测试 。
未来,该研究所还打算模拟更多的人体器官和组织 。近年来,屡有“人造小白鼠”的消息传来,声称“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动物实验的替代品” 。这当然值得期待,然而至今尚未见到一个确切的时间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