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军首先站上主席台 。 他用板块运动理论还原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 他分析,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导致青藏高原快速抬升 。 高原缓缓向东流动,沿着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下刚性块体的顽强抵抗,导致构造应力能量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 “应变能已经完全释放,要为如此强烈的地震积累能量至少两三百年甚至更久是不可能的!我不会回来扼杀另一次复出 。 ”
刘宝军用图片展示了龙门山的三大断裂带,分别是山前边界断裂(都江堰——汉王——安县)、主中心断裂(映秀——北川3354官庄)和后山断裂(汶川——茂县——平武3354青川),这在后来几位专家的发言中也多次提到 。 成都所在的扬子地台和周边的造山带是完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边缘的大断层把它们像墙一样隔开 。 “墙内发生的事情对墙外的成都影响不大 。 ”然而,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北川和青川,即使距离映秀100多公里甚至200多公里,受损程度也远超成都 。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倪石军利用阿坝、茂县、北川、绵阳、三台、遂宁的地质观测剖面,表明龙门山至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变形越来越弱 。 他说成都和龙门山有关系 。
松软的沉积物充填的坳陷,最厚可达2000米,能部分地衰减来自龙门山的地震波对成都的冲击 。 即像“护城河”一样,大大减轻了龙门山地震对成都主城区的冲击 。
在国内最早利用GPS技术长期精确监测现代地壳变形的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专家陈智梁认为,与青藏高原和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的地质结构不同,成都平原是由岷江等河流挟带来的泥、砂和卵石等组成的冲积扇充填形成的,这些松散的冲积物能衰减地震冲击波 。
再论:成都市主城区会发生灾害性地震吗?
“成都平原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其基底至少在八九亿年前就已经形成,没有发现有深大断裂存在的证据,因此是一个稳定的地体 。 也就是说,成都平原具有完整和稳定的基底,不具备发生灾难性大地震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 。 ”
在昨日的论坛上,发言的所有专家无一例外都提到了成都平原的基底结构 。 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是扬子地块的一部分,在地质构造上称为“上扬子地块” 。 扬子地块的基底至少在八九亿年前就已经形成,此后没有发生大的构造变动,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地块,没有发生大于7级的灾难性大地震的记录 。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专家曹俊兴等综合区域重力、地震层析成像和深地震反射等地球物理调查结果分析,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上扬子地块的地壳厚度约42公里、岩石圈厚度在150公里以上,没有发现有深大断裂存在的证据,因此是一个稳定的地体 。 “也就是说,成都平市区具有完整和稳定的基底,不具备发生灾难性大地震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 。 ”同时,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2006年完成的川西深层地震勘探,对龙门山前缘至龙泉山之间的地下构造进行了深达20公里左右的精细探测,探测结果显示,成都市区范围内地下不存在大的断层 。
“当然,成都市区也不可能是铁板一块 。 ”陈智梁说,成都市区边缘和中部也有断裂,但其规模小、连贯性差、活动性弱,根本无法和龙门山断裂带相比 。 而且,这些断裂大都在几公里深度下消失在沉积岩层中,后者强度差,不会积累强的地应力而酿成大震 。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专家潘桂棠直言:“成都就是祖宗给我们选好的恰到好处的安全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