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广西西部的壮族人 ,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 家家户户都会煮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 , 上面种着鲜绿色的枫叶和红色的兰草 。 人们把枫叶放在门楣上和房子周围 , 在村子的尽头搭起一个布棚 , 在布棚的下摆上放上五颜六色的大米和其他祭品 。 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着赶集的歌 , 老人也跟着唱
关于壮族三月初三的由来 , 有几个历史故事:
壮族神话故事——特殊发掘与扫墓
据传说 , 在古代 , 有一个没有孩子的老妇人 , 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蛇 。 小蛇受伤后 , 她拒绝离开 。 老妇人对小蛇说:人和动物是不同的 。 我们没有尾巴 。 如果你想和我在一起 , 你应该抛弃你的尾巴 。 后来老婆婆把小蛇的尾巴切掉了一小部分 , 小蛇的尾巴变短了 , 所以人们就把小蛇叫做“忒挖” , 在壮语里是雄性的意思 , “挖”在壮语里是短尾的意思 , 所以人们就把老婆婆叫做“撒挖” , “撒挖”就是壮语的母亲 。 从那以后 , 道格一直把泰格道格作为他的儿子 。 目前壮族还有一个相关的习俗 , 就是从新买来的小鸡和小鸭子的尾巴上拔几根头发 , 这意味着像这位老太太一样 , 可以摆脱动物的野性 , 成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 。 事实上 , 这个习俗和传说反映了古代人类将动物从野外驯化到家中的古老记忆 。 无尾也反映了人类从原始人到文明人的进化历程 。
后来 , 老太太老了就去世了 。 邻居把她埋进坟墓后 , 对小蛇说 , 挖 , 挖!她平日待你如亲生 。 等她走了 , 就看你表现出她的孝心了 。 小蛇似乎听懂了人们的话 , 眨了眨眼睛 。 突然 , 风雨大作 , 一阵风把老婆婆的棺材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 。 当时是3月3日左右 。 后来 , 当3月3日左右大明山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暴雨或冰雹时 , 当地人以为特迪格回来扫墓祭拜母亲 。
为了赞美挖掘的伟大品质和宣扬孝道 , 人们为这位老妇人挖了一座寺庙 。 为了表示尊敬 , 人们用壮语称之为“大婆寺”或“老婆寺” , 汉语中统称为“龙牧寺” 。 当地的壮族人也开始拜蛇 , 也对蛇敬而远之 , 禁止杀蛇、吃蛇 。 随着壮族始祖罗越族的文化传播和影响 , 蛇的形态后来融入了中国图腾龙的形态 , 所以后来的特珏成为龙的化身 , 升级为原龙 , 所以特珏也被称为挖尾龙 。 大明山成了天然的巨型圣坟 , 成为了古代壮族人灵魂的信仰 , 相信人死了 , 灵魂会飞回大明山 。 因此 , 大明山也被认为是祖先的坟墓 , 它已经成为壮族和侗族神话和信仰中的一座神山 。 因此 , 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才是真正的“龙的传人” 。 因此 , 此次发掘被尊称为龙母 , 各地供奉的寺庙都面向大明山 。
/p>
之后便有了壮族人传统上扫墓的时间定在三月三 。 人们会在三月初一的时候 , 采枫树枝插在门缝和窗缝上 , 三月三的时候还会做五色糯米饭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龙母庙 。
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2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