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 。 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 。 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 , 居常蔬食 , 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 王维于31岁时 , 妻亡不再娶 , 孤居一室 , 屏绝尘累 , “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 。 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 , 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 , 王维信仰的是禅宗 , 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 。 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 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 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 , 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 。 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 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 , 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 。 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 , 都重启示和象喻 , 都追求言外之意 。 南宗禅讲“顿悟” , 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 , 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 。 王维参禅有得 , 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 , 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 , 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 。 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 , 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 , 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 , 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 , 无人知晓他的存在 , 只有明月来相伴 。 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 , 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 , 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 。 《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空山里寂静无人 , 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 , 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 , 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 , 虽然孤独 , 却也蕴藉 。
清代王渔洋说 , 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 , “妙谛微言 , 与世尊拈花 , 迦叶微笑 , 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 也就是说 , 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 , 言有尽而意无穷 , 传达出了禅的意蕴 。 自然 , 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 , 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 , 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 , 极目无氛垢 。 郭门临渡头 , 村树连溪口 。 白水明田外 , 碧峰出山后 。 农月无闲人 , 倾家事南亩 。
——《新晴野望》一场春雨 , 洗涤尘垢 , 景象一新 。 农事正忙 , 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 , 水色明亮 , 峰峦碧翠 , 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 。 表面上 , 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 实际上 , 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 , 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 。 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 , 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 当然 , 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 , 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 , 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