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 二 )


2000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 , 朱滔没有选择当时炙手可热的政府机关或外企 , 而是去了山东大学几个老师创办的民营企业——季承电子实验所(后季承电子在深市上市) 。 法学专业毕业的朱滔自然成为了公司的高管 , 这也为朱滔投身科技服务业埋下了伏笔 。
由几名大学教师创立的季承电子公司有着与政府政策对接的传统 , 报道这个项目已经成为朱滔的主要工作 。 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模式化运作 , 积累成电子的政府项目越来越多 , 朱滔的业务也越来越熟悉 。 一个人太忙了 。 朱滔不仅需要公司其他部门的协助 , 而且经常不得不将整个业务外包出去 。
七年来 , 朱滔亲眼见证了一个小型民营企业如何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迅速成长和发展 , 也看到了自己的商机 。 到2007年 , 他已经是季承电子的行政骨干 , 同时也是项目报告专家 。 他还清楚地记得 , 有一年年底 , 省经贸委系统地出台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 。 他在接到通知的当天晚上就彻夜未眠 , 第二天就把申报送到了 ,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申报 。 由于准确的申报政策和突出的技术要点 , 季承电子成为唯一获得支持的民营企业 。 甚至省经贸委的领导在评审会上指出:不懂就去电子积累的朱滔 。
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立一家公司专门为企业提供这样的服务呢?当时 , 在电力自动化领域硕果累累的季承电子即将上市 , 放弃了拥有巨大“钱”的上市公司高管职位 。 2008年 , 朱滔辞职创办了正和科技 。
一天签约120万
这个市场有多大?朱滔目前也不确定 。 按照他今天的实践和认知 , 只要社会创新创业不受限 , 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就没有底 。
2009年初春 , 渤海南岸的山东莱州寒风凛冽 , 朱滔来到这里拓展业务 。 在去车上的路上 , 他还在想怎么去敲企业的门 。 没想到前一天晚上到了 , 第二天下午就回来了 , 24小时签了120万的服务合同 。 几个闻讯赶来的公司一大早就来了两个 , 一顿早餐30万 。
同签署 。 本想到企业一家一家谈 , 可一个上午没有走出酒店门就又签下3家45万元的合同 。 到下午又跑了几家企业 。 这一天 , 朱涛带着120万元的合同返回济南 。
今年只有30岁的公司副总经理李洪升至今不能忘记 , 他刚到公司那年在济南举办一场企业培训会 , 会议室门口的文字资料100块钱一本 , 培训还没开始就被抢个精光 。 而2010年加盟公司的李淼 , 由于研究生专业是“科技创新管理” , 刚进公司就被委以重任 , “封闭在一个会议室里审读修改企业资料 。 整整两个多月 , 都把我看吐了!”
对于全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 , 2008年前后是一个坎 。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和财税优惠政策作出较大调整 , 科技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 。 朱涛和他的创业伙伴们站到了一个产业的风口上 。 从服务济南到服务整个山东省 , 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 公司2010年的营业收入突破1000万元 。
为客户创造价值
“如果把科技服务业简单地归结成为企业跑项目 , 那就没有政和科技的今天 。 ”在朱涛看来 , 科技服务业与其它产业一样 , 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于能为客户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 。
“七八个人 , 两三台电脑 。 ”这是政和科技的初期状态 , 也是当下很多科技服务企业的基本形态 。 事实上 , 高企认定、财税优惠政策申请这些来自政府的服务一直是政和科技稳定的收入来源 。 “仅山东省一年的发明专利申请近10万件 , 每件发明专利申请按5000元计 , 这就是5亿元的市场 。 ”而今 , 朱涛的目光已经不再聚焦于这个市场 。 11月份参加安徽省创业服务云平台投标的 , 不乏北京、上海的大公司 , 政和科技以对标的的准确把握、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和长期积累的综合优势 , 获得了这份总额一亿元的大合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