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都是和廉颇有直关系,当初,秦将胡伤统十万秦军进攻赵国阏与,赵王请廉颇出战,由于阏与地区无险可守,廉颇的战术是放弃阏与,后撤数百里,靠有利地形死守,等秦军粮草接应不上,自然会撤兵,而赵奢不同意,他认为秦军远来,趁其立足未稳,应该主动出击,赵王听了赵奢的建议,令其统十万赵军迎击秦军,结果赵奢以同等兵力几乎全歼进犯的秦军,打出了赵国的国威,使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对赵国用兵 。
由此可见,如果廉颇能够像赵奢那样,一开始就敢于同秦军亮剑,战争的结局绝对不会那么差,结果,廉颇采取的是固守,而他的固守和李牧不一样,李牧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的固守,不过李牧是在固守的同时找机会击败秦军 。而廉颇除了固守以外,根本没有其他方法 。
可以说,如果战争初期有赵奢,战争中期有李牧,赵国必胜,不过,到了战争后期,谁来也不好使了 。
首先,有一点必须弄清楚,秦赵两国在上x足足相持了三年,在这三年中,两军在上x地区的战略防御体系已经彻底完善,这时候如果靠正面的攻坚战,几乎谁也打不动谁,而秦军想要取得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希望对方主动出击,然后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敌合围,歼灭 。
当然了,以廉颇的战术秦军是无计可施了,不过这时候就得看秦,赵两国的国力比拼了,很显然,秦国虽然补给线要比赵国长出来很多,补给转运比较困难,但是,秦国的地界比赵国要大出来很多,这样就使秦国的耕种面积远远大于赵国,而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粮食,以及其他的物质的产粮更高与赵国,虽然长期战争令秦国也消耗巨大,不过比起赵国,秦国还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相反,在看看赵国,此时赵国的国力已经枯竭了,差不多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廉颇如果在固守下去,国内就没有粮食,物质可以供给前线军队了,到那时候等待赵军的只有死路一条 。
赵国此时能够做的只有三种办法,上策是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结果遭到拒绝,中策与秦国谈判,罢兵,而秦王稷更看出来问题的关键,因此不允,如果让赵军退军回邯郸,哪有那么容易,你刚退,秦军就能马上杀过来,到那个时候,赵军军心不稳,撤退就容易演变成为溃败,那就极容易被秦军以极小的代价将赵军歼灭,所以,留给赵军的只有主动出击这条路可走,胜利了当然好了,相反,即使失败,也能够重创秦军,使其无力继续进攻邯郸,
赵王命廉颇出击,廉颇不答应,他认为还得固守是最正确的,无奈,只有命赵括代替廉颇,而赵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的帅印 。
不过赵国的处境廉颇不明白么,相信他比谁都明白,同时,他更明白这时候的赵军如果固守,只能等死,甚至把赵国拖入到彻底的灭亡,这时候除了主动出击,根本没有其他办法了,不过,他为什么拒绝出战,因为他心里明白,出战虽然能够给予秦军重创,但是最终赵军还是有被灭亡的危险,然后他廉颇不是战死就是成为俘虏,可以说,赵括替代掉他,他不定多高兴呢 。
而赵括就是初出茅庐,靠着一腔热血,有着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信念,率赵军与秦军展开决战的,不过,如果说赵括只是纸上谈兵显然是扯,首先,秦军在上x地区已经拥有了完善的战略纵深的防御体系,而秦军的高层也对这一天决战的到来,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以及周密的策划,而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可以说这个时间是廉颇的固守,给秦国争取的时间 。
等赵括来到上x,短时间内根本就难以了解秦军的具体情况,以及彻底掌握上x秦赵两军的态势,不过,时间根本就不允许他去熟悉情况了,在拖下去,真就没粮了,所以,在这种根本不利的情况下,仓促出击,结果赵军被白起率领的秦军歼灭在了上x的长平地区,不过秦军虽然胜利了,但是,也遭到了重大的伤亡,甚至后来白起想要趁机攻取邯郸,秦王稷在权衡利弊之下没有答应他的建议,而是同意了赵国罢兵的请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