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白 年代: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年代: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赏析: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 。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即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 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 。 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 。 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 “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 。 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 。 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 。 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