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手抄报 元宵手抄报( 三 )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 , 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 这时 , 老婆婆才恍然大悟 ,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 , 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 , 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 , 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 , 纷纷换新衣戴新帽 , 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 ,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

从此每年除夕 ,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 初一一大早 , 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

这风俗越传越广 ,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元宵节:元宵 , 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 , 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 , 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 正月十五闹元宵 ,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 元宵之夜 ,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 人们赏灯 , 猜灯谜 , 吃元宵 , 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 明帝提倡佛教 ,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 , 点灯敬佛的做法 ,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在汉文帝时 , 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 汉武帝时 ,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 , 民间说法不一 。 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 , 见有物浮在江面 , 色白而微黄 , 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 , 味道甜美 。 众人不知此为何物 , 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 。 孔子说:“此浮萍果也 , 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 ”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 , 以后每逢此日 , 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 , 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 还有一种说法 , 元宵原来叫汤圆 , 到了汉武帝时 , 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 , 做汤圆十分拿手 , 从此以后 , 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 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 , 不足为信 。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 。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 , 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 因元宵节必食“圆子” , 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 , 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 , 市中珍品一时来 , 帘前花架无行路 , 不得金钱不肯回 。 ”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 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 , 还想当皇帝 , 因美梦不能成真 , 终日烦恼 。 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 , 话刚一出口 , 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 , 因“元宵”与“袁消”谐音 , 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 , 以后不许再说“元宵” , 而只能说“汤圆” 。 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 , 蒸化煮时水上漂 。 洪宪当年传禁令 , 沿街不许喊元宵 。

又叫“打灯谜” ,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 出现在宋朝 。 南宋时 , 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 , 猜谜的人众多 。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 , 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