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炜疾忌医跟哪个医生有关( 六 )



细玩《扁鹊见蔡桓公》一文 , 从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所运用的表现方法和语言来看 , 都不能引出“讳疾忌医”的意思 。 它相当扼要地概括了扁鹊的医术造诣:他精于望诊(“立有间”、“望桓侯”)洞悉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转变过程 , 熟谙审证施治的契机 , 重视早期治疗以求消灭疾病于萌发阶段 。 这些正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 。 他目光敏锐 , 料事如神 , 严格遵守客观规律 , 具有一个良医的素质和阅历 。 在《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中 , 扁鹊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 而桓侯只是个陪衬人物 。 揭示课文主题或启发性含义 , 应围绕着主人公的活动来进行分析 。 如果以“讳疾忌医”来概括 , 恰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桓侯一方 , 颠倒了人物的主次关系 。 尤其是 , 这一概括并不符合故事情节 。 扁鹊三次见桓侯 , 都提出“君有疾” , 病情在逐步发展 , 应当及早治疗 。 桓侯的表现是:第一次听扁鹊劝告后 , 说:“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后两次的扁鹊类似的话后 , 是“不应”“又不悦” 。 用了一个“又“字 , 说明前次也是不高兴的 。 桓侯因无自觉症状(疾病处于潜伏时期) , 不相信自己有病 , 反误认为医者无端邀功 , 言语冒犯 , 为此感到不满 。 作者正是通过桓侯不发觉和不相信自己有病的情节描写 , 有力地反衬出扁鹊医术的精湛 。 他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可靠的诊察方法 , 不受虚假的表面现象(患者的自我感觉)的迷惑 , 从而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 揭示隐匿未发的病情 。 良医之所以不同于庸医 , 也就是在这些地方 。 如果说桓侯也有“讳疾忌医”的意图 , 那么作者有哪些笔墨是用来表明或暗示这一点的呢?其实没有 。 也许有人会认为:桓侯有病是客观存在 , 不承认有病就是“讳疾”的表现 。 那是只见表面现象 , 不作具体分析 。 要是说桓侯一再拒医而在客观上起了“护疾”的作用 , 还有一定道理 , 但“讳疾忌医”都是指主观意图而言的 。 因此以上几种说法总属牵强 。 再看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 问题就更加明朗化了 。 扁鹊第四次进见 , “望桓侯而还走” 。 这个反常的举动引起了对方的注意 , “桓侯故使人问之” , 这就透露出他疑虑自已可能果真有病 。 及至五日后发觉“体痛” , 更清楚地表明在这以前并无任何自觉体症 。 又“使人索扁鹊” 。 用了一个“索”字 , 可知其求治之心甚切 。 事实表明 , 桓侯根本就没有“讳疾忌医”的意思 , 扁鹊之所以“逃之夭夭” , 是因为他也已料定 , 桓侯一旦发觉自己有病 , 总是要来找他治疗的;然而此病到了恶化程度就已经难于治好了 。

综上所述 , 可以得出结论:《扁鹊见蔡桓公》的文章 , 是由作者本人作了说明 , 另用“讳疾忌医”及其延伸的含义来加以概括 , 是不恰当的 。 现在有不少人是接受了某些教学参考书的一些不恰当的解释后 , 通过教学讲给学生 , 这实在是以讹传讹 , 应当加以纠正 。 扁鹊 扁蔡桓

侯鹊是古代一位名医 。 有一天 , 他去见蔡桓侯 。 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 , 说:“大王 , 您得病了 。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 , 赶快治 , 容易治好 。 ”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 , 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 , 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 , 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 , 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 ”过了十天 , 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 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 , 蔡桓侯很不高兴 。 又过了十天 , 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 , 焦急地说:“大王 , 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 , 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 , 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 , 蔡桓侯更不高兴了 。 又过了十天 , 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 他只看了一眼 , 掉头就走了 。 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 , 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 , 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 , 只要治疗及时 , 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 , 不肯接受治疗 。 病在皮肤里 , 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 , 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 , 可以吃汤药 。 但是 ,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 。 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 , 所以 , 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 ”果然 , 五天以后 , 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 。 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 , 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 没过几天 , 蔡桓侯就病死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