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夏季健康
古书有记载:“夏三月,此谓樊秀;天地,万物皆绚烂 。 ”长夏也被称为“夏梦”,也就是立夏 。 这时,天气逐渐变热,植物开始生长 。 这个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 。 节气相交时人们要适应天气变化,所以长夏的心脏保健要重点关注 。
“心是全身的主宰”,“一切脏腑、骨骼都服从心,所以都是君主”,“心藏灵,所以为灵所用”,这些中国古代医学谚语都说明了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 “心”既有中医的“骨肉之心”,即器官之心,又有神明之心,是指人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和思维活动的能力 。 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煦作用 。 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的四季、阴阳相互作用,与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相互作用 。 心气,也就是说,心阳在夏天是最旺盛最强大的,也需要更多的保养 。
长夏节气后,人们减少了衣服,衣服也变薄了 。 即使是平时身体好的人也要小心外感感冒 。 在这个季节,一旦生病,中医不提倡轻松使用止汗剂,以避免出汗和悲伤 。 老年人要多注意避免瘀血,防止心脏病发作 。 长夏节气,应舒展心情,保持舒适的心态,以免因突如其来的喜悦和暴怒伤了杨的心 。 早上吃一点洋葱,饭后喝一点红酒,保持血气通畅 。 在饮食的维持上,这个季节应该是低脂、低盐、富含食物的季节 。
维生素、清淡为主 。 适宜的膳食有荷叶凤脯、鱼腥草拌莴笋、桂圆粥等,有清芬养心、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养血安神的功效 。
立夏的来历和习俗立夏的来历: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
按照气候学的标准,5天平均气温达到22℃才算夏季开始 。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时节的候温同气候学标准大致接近,而这一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 。 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把立夏节这天作为夏季的开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
立夏的习俗:
1、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 。 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 。 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 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
2、养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 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 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 。 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 立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