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出自哪篇课文的引用 日啖荔枝( 三 )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 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 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 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

神宗年间, 王安石实施变法新政, 结果在朝廷上下引发了一场党争 。 新党支持新政, 旧党反对新政, 双方都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 苏轼属旧党一派 。 此后几十年间, 新旧两党政权频繁更迭, 只要新党执政, 苏轼不是被抓就是被贬 。

公元1094年, 新党东山再起, 苏轼就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 宋代, 这里属岭南两广一带的蛮荒之地, 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

但是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苏轼, 毫不在意惠州的偏远贫瘠, 反而闲时流连山水, 体察风物, 对这里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 。

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一口气写下了数首咏荔枝诗,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就是这首《惠州一绝 /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 ”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 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 在岭南时, 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荔枝不辞释义:

乐意去干, 不辞让或不推辞

这里表示 甘愿做岭南人 。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 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 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 选自苏轼《惠州一绝》 。 原诗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黄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 。

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 情愿长期做岭南人, 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 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 。 不辞:决不推辞, 情愿的意思

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 情愿长期做岭南人, 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 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