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分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 二 )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如果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如此伟大,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 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 。 如果一个农民预见到他的谷物会被偷走,他就不会种庄稼;如果一个卖菜的阿婆卖出蔬菜后无人给她报酬,她就不会再次进行交易 。 我们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律来保护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力 。
但是,对于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还有另一种回答 。 尽管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些一些自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 当市场出现这种弊端时,就需要政府进行经济调控 。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 也就是说,大多数政府政策的目标不是把经济蛋糕做大(促进效率),就是改变蛋糕的分割(促进平等) 。
原理八: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 。 在2000年, 美国(北美洲)人均收人约为3.41万美元,同一年,墨西哥(北美洲)人均收人为8790美元,而尼日利亚(非洲)的人均收人为800美元 。 毫不奇怪,这种平均收人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 。 高收人国家的公民比低收人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
那么,用什么来解释各国不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呢?答案非常简单 。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距与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社会生产率的差别,也就是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社会生产率) 。 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而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 。 同样,一个国家社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了平均收人的增长速度 。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报纸价格为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也就是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000万马克 。 经济中所有其他物品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 。 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的例子,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 。 当一个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市场上货币过多,而市场商品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因为供求关系,导致了货币购买力大大下降 。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市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

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分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

文章插图

【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分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只是暂时的,但这种关系会持续好几年,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解经济中许多发展的关键 。 特别是,它对理解经济周期——用雇用的人数或生产的物品与劳务衡量的,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是重要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