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字化人才并提升能力
在梳理数字化转型对人才能力需求后, 接下来围绕数字化能力的四点需求, 以技术人才数字化能力提升为主线, 探索以产教融合方式推进人才培养, 为企业数字化转型, 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
针对适应数字环境能力提升 。 由于经历了设备、系统、工厂架构的全方位改进, 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发生了显著变化, 个体能力要求也出现变化, 急需提升技术人员适应数字环境能力 。 面对全新的数字化能力需求, 我认为有必要突破传统产学合作形式, 进一步强化企业和高校的联接, 形成立体全方位的合作模式, 培养工程人才的适应数字环境能力 。 在应对上述情景和挑战时, 包括华为、阿里、科大飞讯等科技企业, 都在通过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深化产学合作, 依托自身人才、技术和资源等优势, 帮助学校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全面提升工程人才适应数字环境能力 。
针对智能设备操控能力提升 。 从原来简单的设备到智能化设备, 以及平台化系统, 对技术人员的智能设备操控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 面对数字化转型中设备、系统和平台的更新换代、变革速度不断加快以及技术覆盖面变得更广, 企业可以多举办技能实践赛事和内部交流, 注重技术人员智能设备操控能力的提升, 以满足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系统升级改造的需要 。 同时通过拓展“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传统教学模式, 提升技能人才的智能设备操控能力 。
针对仿真模拟能力提升 。 由于数字技术和研发、工艺、制造等环节融入加深, 从搞研发到制造的全业务流程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 企业出现的大量新的制造研发问题, 难以通过传统案例讲授模式进行, 需要围绕业务技术前沿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人才能力提升 。 比如海康威视作为典型数字化技术和业务深度融合的企业, 探索出“前沿课程开发”模式以应对新技术环境的挑战, 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 。
海康威视研究院结合智能计算、数据多样化处理、软硬件基础设施操作、各种可视化技术和工具, 构建了大数据技术课程体系, 面向新进入企业的工程师开设了30多门课程, 其中大多数都是行业领域前沿、最新的基础课程, 涉及深度学习、大数据架构、算法设计、工具使用等, 并要求新进入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 。 这些基础的课程培训解决工程中一些问题, 比如技术开发有什么要求, 解决了行业中的什么难点, 甚至针对具体领域技术 。
针对数字抽象分析能力提升 。 由于业务数据的增多和数据集成方式的变化, 技术人员采集的数据量级和分析模式发生变化 。 全新的工厂信息架构的形成, 正在涌现出内外部和上下游不同类型数据, 传统封闭、模糊、少量的数据采集、分析、预测等处理过程已无法满足业务需要 。 为应对大数据、云计算和多类数据集成, 教育部门可以与国内领先的技术厂商合作, 探索出“数字化平台认证”的学习模式, 为面向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构建可持续深化的学习平台、上升空间和认证体系 。

文章插图
【如何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人才应具备什么能力】笔者认为, 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并最终走向全面化, 中小企业是关键 。 只有广大中小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积极推动业务变革, 产业数字化进程才有了基础,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才具备长远发展的条件 。 作为决定数字化转型实践能否落地的核心, 人才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当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 数字化人才缺口仍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困扰企业转型与发展的大问题, 但通过突破传统产学合作形式, 积极引入国内各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厂商, 强化企业需求和高校课程的联接, 探索“前沿课程开发”模式以应对新技术环境的挑战, 将能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人才缺口以及缓解这一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