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投放的广告花了一大笔资金 , 牛根生也对这些广告寄予厚望 , 希望借此打开蒙牛的市场 。 然而 , 蒙牛的45块广告牌贴出后 , 却在一夜之间被砸了个稀烂 , 让蒙牛的广告战略胎死腹中 。

文章插图
广告牌被砸 , 对新生的蒙牛无疑是巨大打击 。 但蒙牛却因广告牌事件因祸得福 。
蒙牛的广告牌究竟是谁砸的?蒙牛得罪了谁?这件事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 , 与此同时 , 媒体发现蒙牛的创始人竟是伊利之前的老总 , 关于蒙牛的各种报道也越来越多 。 蒙牛借助广告牌事件 , 迅速进入大众视线 , 广告牌是被砸了 , 但蒙牛这个品牌却越来越响了 , 蒙牛接到大量订单 , 反超其他乳业公司 , 成为呼和浩特第二大乳业公司 , 仅次于伊利 。
这件事 , 史称“蒙牛广告牌事件” 。 蒙牛的广告牌到底是谁砸的?对于这件事 , 坊间众说纷纭 。
有人认为是伊利派人砸的 , 要把蒙牛扼杀在摇篮中 。 也有人认为这是蒙牛“自导自演”的行为 , 目的就是为了博眼球 。
提出“中国乳都”概念 , 签对赌协议 , 成伊利对手
成为内蒙古第二大乳企后 , 营销鬼才牛根生又放了一个大招 。
蒙牛创造性地推出了“乳都”概念广告 。 蒙牛的广告词也改为:蒙牛和其他本土乳业 , 为中国乳都“内蒙古”喝彩!
蒙牛的广告乍一看平平无奇 , 细品则十分巧妙 。 不仅奠定了蒙牛本土代表企业的地位 , 提高了蒙牛的知名度 , 还顺势打压了伊利 。
首先 , “内蒙古是中国乳都”这个概念 , 是蒙牛率先提出的 , 一旦内蒙古成为“中国乳都” , 那以后提起牛奶 , 人们的首选就是内蒙古 , 而蒙牛的名称 , 就是内蒙古的牛的意思 , 是内蒙古乳业的本土代表企业 , 宣传内蒙古就是宣传自己 。 其次 , 蒙牛作为“中国乳都”的提出者和先行者 , 排面上明显压了伊利一头 , 格局也比伊利大 。
这边 , 等伊利反应过来 , 想入局的时候 , 局面已经被蒙牛牢牢霸占了 。
后来 , 内蒙古顺利打造成为“中国乳都” , 蒙牛也跟着沾光 , 发展迅猛 , 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
俗话说 , 一山容不下二虎 , 伊利眼看着蒙牛飞速发展 , 也开始把蒙牛列入竞争对手行列 。

文章插图
4年将公司干上市 , 8年成行业老大 , 却痛失奥运赞助良机
为了让蒙牛快速发展壮大 , 牛根生还拿蒙牛股份跟摩根士丹利签了对赌协议 , 最终以蒙牛管理层胜利而提前终结 。 蒙牛得到了资本的支持 , 快速发展 。
2003年 ,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 杨利伟登上太空 , 蒙牛成为神舟五号唯一的牛奶赞助商 , 成了中国航天员专用奶 , 销量与名气齐飞 。 隔年 , 蒙牛在香港上市 。

文章插图
上市后 , 蒙牛赞助湖南台现象级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 极大地提高了蒙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畅销全国 。 伊利也不甘落后 , 赞助央视综艺节目 。 双方在各个领域卯足了劲 , 进行激烈竞争 。
2005年初 , 牛根生的老对头郑俊怀因挪用公款被判三年 , 锒铛入狱 。 一把手的落马 , 对蒙牛而言是个大好的机会 , 蒙牛瞅准时机 , 与伊利正面交锋 。
当年 , 伊利率先开发了“优酸乳” , 主攻青少年消费市场 , 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 蒙牛随即推出“酸酸乳”产品针锋相对 , 并继续赞助《超级女声》 , 销售额从2004年的8亿元飙升至2005年的30亿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