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 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 此时, 地球位于赤纬-16°19', 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 。 立冬过后, 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 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 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 立冬期间, 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
立就是开始,
立(春, 夏, 秋, 冬)这天, 就是这个新季节的开始 。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 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 “立”即开始的意思 。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 从气候上说, 一般还在上一季节, 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 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 “至”意为极、最 。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
够明白了吧 。 立冬表示冬天的开始 。
每年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 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 “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 古人对“冬”字的解释是:“冬, 终也, 万物收藏也 。 ”意思是说秋季各种作物都已收晒完毕, 收藏入库, 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
由此可知, 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到来, 而且还有万物收藏, 规避寒冷的意味 。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初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 ”意思是这一节气水已经开始结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 “蜃”是大蛤蜊 。
立冬后, 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 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类似的大蛤 。 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蜊了 。
我国地域广阔, 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 各地的冬季并不同时开始于立冬日 。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 下半年中平均气温连续5日降至10℃以下为冬季, 那么“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相符 。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 9月上旬就已经开始进入冬季, 北京在10月下旬已然是冬季的景象, 而长江流域冬季的真正开始是在小雪节气前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