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因为“渴求身份”, 我们会将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建立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之上 。
所以, 如果大部分人认为离婚的人既可怜又失败, 那么即便你觉得婚姻无以为继, 为了避免这种看法, 你也会选择继续留在那里 。
同样, 如果大多数人认为离开一个稳定工作是一件很蠢的事, 那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辞职的 。
2)什么是“势利倾向”?它的意思是:我们嫉妒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 即我们的“比照群体” 。
所以, 在这个世界上, 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
所以, “势利倾向”会让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不去与周围相近的人进行比较 。
当比照群体里有人买了更大的房子, 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房子不够用了;
当比照群体里有人在春节期间去瑞士自助游了一圈, 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云南之行索然无味了 。
当我们拥有的比我们“比照群体”的更多更好, 我们就会觉得安全;
相反, 我们则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达到他们的水平 。
然而不论哪一种, 我们都有明确的参照系, 这种参照系会带给我们身份的认同, 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全感 。
离开公司, 去做自己的事, 就意味着我得去对抗和消除这两种身份的焦虑, 这当然是非常艰难的 。
然而, 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阻碍也就迎刃而解 。
3、体制的安全什么是“体制”?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对此有过极为经典的阐释: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很有趣, 刚入狱的时候, 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 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生存 。 这就是体制化 。 ”
所以后来, 当Brooks出狱时, 我原本以为他从此获得了自由与幸福, 却没想到在离开了监狱这个体制后, 他无所适从, 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目的, 最终选择了自缢而亡 。
所以, 从本质来看, 每一种能给我们提供一定安全感, 同时又将我们的一部分自由限制的东西, 都可称之为“体制”;
当我们长久待在其中, 从而跟不上外面世界的节奏, 适应力被不断削弱的地方, 都是“体制” 。
所以, 欧美外企是体制, 日本企业是体制, 台湾企业是体制, 私营企业是体制;就连婚姻、家庭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又何尝不是体制 。
当然, 每一种体制的体制化程度会有不同, 有的特别重, 有的比较轻 。
所以, 当我们在外企中待得久了, 一旦需要离开, 就会觉得不知所措, 希望还是再找一份外企的工作比较好 。
因为我们会觉得私营企业的工作不论是上班打卡, 还是年终评估, 都难以适应 。
同样, 当我们结婚久了, 就会习惯总有一人相伴, 习惯某些事情总有另一个人来做 。
这时, 一旦遭逢离婚, 就会被“外面的世界很可怕”, “无法忍受的孤单”, “以后电灯坏了谁来修”等问题吓到魂飞魄散, 然后便是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可能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了 。
所以, 每当我们想要走出高墙, 冲破体制的时候, 基本都能“准确”而”生动“的预测到体制外的可怕 。
于是, 大多数人就会选择继续在体制内待着, 因为体制能够带给我们确定的安全感, 而体制外的世界是充满不确定和恐惧的 。
直到有一天, 这个体制因为其他原因不得不解散, 就像Brooks刑满释放不得不走出监狱一样, 我们才被迫的走出 。
我也是一样, 当我想要辞职、冲破体制的时候, 恐惧感立刻便像潮水般涌来 。 而直到我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恐惧的潮水才终于慢慢退去 。
- 那不勒斯獒的保养基本常识
- 那不勒斯獒的喂养关键点
- 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如何判断宝宝的发育是否正常?
- 心衰、消化不良、胃胀的人消瘦了该怎么办?
- 好吃又不贵的巧克力有哪些?
- 我的孩子不喜欢和小朋友玩怎么办呢 隔离型孩子父母如何引导
- 龙湖塘鹅关店撤城收缩,为什么龙湖也做不好中介?
- 宝宝迟迟不肯说话该怎么办?宝宝说话晚的正确引导办法
- 嘀嗒出行急需新故事
- 我是如何轻松将新陈代谢提高20%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