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了时间管理工具,我们却得了“依赖症”?( 三 )


“时间工具给人最大的迷惑性 , 是使人觉得自己掌握了一门玄学并得到了控制时间的超然能力”——这是王佐自己的体会 , “最开始下载好了很高兴 , 觉得自己可以把生活、工作安排妥当 , 不会浪费时间 。 ”
但“物极必反” , 这样的“工具”浪费的就是时间本身 。
时间工具的用户群体大约有70%是学生——一个对“时间和效率”有明显追求而且有“时间”的群体 , 这是某位业内人士的观察 。
他告诉懂懂笔记 , “学生用户在开始专注时需要一些仪式感 , 他们会点开 App 里附带的白噪音和番茄钟 , 把手机横屏 , 让手机桌面被大大的数字时钟占据 。 做完了这一切后 , 才能投入手头的工作 。 他们还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专注时长 , 并且需要App 给一些鼓励的反馈 , 这些使用工具带来的程序感和反馈 , 让人们觉得自己确有付出 。 ”
03时间工具的“方法论”使用工具似乎缓解了一些现代人的焦虑 。 在豆瓣上 , 至少有100个关于时间工具的小组 。 App Store上排名第一的时间管理工具 , 473880条评论 , 近90%是五星评价 。

为啥有了时间管理工具,我们却得了“依赖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网络
在B站上关于打造高效iPad桌面 , 使用系统自带软件提高时间管理能力的视频 , 获得了157.7万播放 , 9.9万人点赞 , 10.2万人收藏 , 9.3万人投币 。
为啥有了时间管理工具,我们却得了“依赖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网络
“人们用工具 , 用的其实是背后那套方法论 。 ”GTD的理论的开创者戴维·艾伦曾在自己的书中如是说 。 《搞定》还提供了一个概念 , “将一件复杂的事情逐步拆解为最小单位的事情 , 让人启动起来没那么麻烦 。 GTD方法适合有很多复杂事情要做的人 , 处理简单任务的人跟风使用 , 反而会效果不佳 。
可现实情况是 , 效率工具的设计暂时并不会涉及到方法论这一环 。
有相关行业内产品经理告诉懂懂笔记 , “好的工具不需要解释 , 傻子也能用 , 是现在设计的一个大前提” , 工具开发者大多是用户要什么就做什么 , 没有系统理论支持 , 而且偏好大而全的设计 , 希望在一款应用中塞下的功能越多越好 。 这容易导致功能越来越复杂 , 难以使用 。
04工具属性的衍变年中开始 , 王子洋读了二硕 , 准备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对待时间 。 他用工具记录时间 。
“就是想看看自己一天都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 。 ”王子洋其实也想看看自己的效率如何 , 比如了解自己做完一件事情所需的时间后 , 可以对未来做类似事情的时间有更准确的预估 。 知道自己一天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 ,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分配时间 ,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等 。
第一步是给时间分类 。
为啥有了时间管理工具,我们却得了“依赖症”?

文章插图

兼职工作1、兼职工作2、学习(英语学习)、家务、外出休闲及娱乐、居家休闲、运动健身、阅读、影音游戏(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播客节目、游戏等)、外出购物、睡觉……
看似重复的部分是他设置的冲突解决机制 , 一些时间跨度大 , 比较重的任务被单独拎出成为记录项 , 以免记录时与短期任务混淆 。 他选择一个像是计时器般的记录 App , 一切准备就绪后 , App 的界面仿佛游戏中的指令按键:起床后 , 王子洋按下“个人护理及吃饭”图标 , 刷牙、洗脸、吃饭完成后点击同一个图标结束计时 。 再点击学习图标 , 完成后再点击下一事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