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二 )


我国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 , “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 , 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 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 , 一方面 , 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 , 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 , 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 。
另一方面 , 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 使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灵活转换成为可能 。 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 , 适应市场 , 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 ,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服务的需求 , 这也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 。 可以肯定地说 ,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将越来越成为主流 。
5、在管理制度上 , 由非制度化、非程序化、非标准化转变为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 , 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成为我国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 。 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 , 特别是在生产现场:生产无序 , 管理混乱 , “跑、冒、滴、漏”以及“脏、乱、差”等现象比比皆是 。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 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要求是科学化的管理 。 在管理工作中 , 要完全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 , 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 , 有章可循 , 按制度办事 , 按作业标准操作 , 按程序管理 。
来源:李梓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