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顿”被弃,中国袋泡茶江湖风起( 二 )


社交货币最终沦为“弃子”中国的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 , 茶叶产量占世界40%以上 , 全国有近1000个县七万家茶企从事茶叶的生产和销售 , 但没有一家茶企的产值抵得过袋装茶品牌立顿 。 这让《人民日报》发出不解之问 , “万家茶企 , 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 。 问题到了行业之内 , 直接简化为:七万中国茶企不如一个立顿 。
既然如此 , 知乎上就有网友发问:立顿这么厉害 , 为什么如今身边都没人喝立顿?联合利华又为何要卖掉立顿?
原因不难解释 。
从全球消费的趋势来看 , 消费者对咖啡需求的不断增长 , 直接影响了茶叶市场份额 。 传统茶叶销售增速趋缓 , 是全球茶叶品牌面临的共同问题 。
从2019年起 , 联合利华的茶叶业务就开始出现销量下滑的迹象 , 主要原因是发达市场对红茶的需求下滑 , 而英式红茶是联合利华茶业务营收中占比最大的业务 , 比重超过60% 。 联合利华集团CEO Alan Jope曾在采访中表示 , 由于传统茶叶在集团的整体茶业务中占比较高 , 这一类别增长的放缓 , 长期来看还是会对集团的利润带来影响 。
另一方面 , 自2015年以来 , 联合利华的收购重点一直是护肤品和化妆品 。 在过往价值共计110亿欧元(约合852亿元人民币)的30笔交易中 , 美容个人护的交易额占据了近3/4 。 这样的背景下 , 增长乏力的茶业务 , 自然容易被摆上货价 。
立顿作为一代年轻人进入饮品世界的敲门砖 , “黄牌红茶包”是与消费者心中都市、高端生活方式紧密挂钩的存在 。 立顿鲜亮的黄色包装也相当有认知度 。 但问题在于 , 立顿已经多次错失机会 。

“立顿”被弃,中国袋泡茶江湖风起

文章插图

首先 , 在当下整个消费升级的趋势下 , 立顿多年来一致的茶滋味、可接受的价格 , 以及有强针对性的营销优势 , 成为了高端化转型路上的阻碍 ,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
其次 , 缺乏创新和品牌老化 , 使得立顿长期以来除了传统的黄牌红茶之外 , 似乎难有真正成为品牌标志的产品 。 从品牌形象上也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
与此同时 , 伴随国潮 , 立顿这一洋品牌不再成为一种优选 。 再加上 , CHALI茶里、茶小空、乐乐茶、BASAO等品牌都有自己的袋泡茶产品 , 采用拼配工艺来丰富茶叶口感 , 推出以桂花乌龙为代表的花茶等;也有借助超萃、冷泡技术 , 让原叶茶在冷水中能够快速出茶 。 它们除了在口味上做出创新外 , 营销概念和包装设计也都更加紧贴流行 。
最后 , 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茶饮和以瑞幸为代表的咖啡新军 , 让站在茶饮门外的年轻人拥有了更多选择 。
种种因素叠加下 , 立顿从最初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 最终成为了联合利华的“弃子” 。
不过 , 值得中国茶泡市场注意的是 , 立顿卖身并不代表“立顿茶帝国”就此沉沦 。 作为一家有着130多年历史的老牌茶企 , 立顿近几年一直在转型 。 从签约吴磊、欧阳娜娜 , 到与精酿啤酒品牌鹅岛跨界合作 , 再到推出白桃乌龙、西柚茉莉等水果口味的茶产品 , 以及养生概念的茶包 , 年轻化已经初见成效 。
根据尼尔森的数据 , 2019年 , 在线下渠道非草本茶的茶包市场中 , 立顿占超过七成 。 据亿欧报道 , 在2020年 , 立顿依旧占据着中国袋泡茶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 立顿仍旧是中国袋泡茶行业的龙头 。
“立顿”被弃,中国袋泡茶江湖风起

文章插图

事实上 , 立顿的“接盘方”CVC资本实力也不容小觑 。 这位执掌1250亿美元的豪门 , 旗下资产包括LVMH香水和化妆品零售商Douglas的多数股权 。 今年2月刚买下了资生堂全球个人护理业务 。 在此之前 , CVC资本已经投资了大娘水饺、启德教育、中金天医药、万全药业、千百度、俏江南等众多知名项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