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简短 清明节由来( 三 )



其实 ,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 , 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 古人因季节不同 , 用不同的树木钻火 , 有改季改火之俗 。 而每次改火之后 , 就要换取新火 。 新火未至 , 就禁止人们生火 。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 , 在街上走 , 下令禁火 。 这司煊氏 , 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 在禁火之时 , 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 , 以供食用 , 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 以后 , 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 , 成了寒食节 , 日期长达一个月 。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 , 以后便缩短日期 , 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 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

关于清明扫墓 , 还有一种说法 。 相传在秦朝末年 , 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 , 大战好几回合后 , 终于取得天下 。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 , 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 , 却因为连年的战争 , 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 , 墓碑东倒西歪 , 有的断落 , 有的破裂 , 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

刘邦非常的难过 , 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 , 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 , 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 , 紧紧捏在手上 , 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 , 现在风刮得这么大 , 我将把这些小纸片 , 拋向空中 , 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 , 风都吹不动 , 就是爹娘的坟墓 。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拋 , 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 , 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 , 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 , 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 , 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 , 而且从此以后 , 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 后来民间的百姓 , 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 , 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 , 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

据古籍记载 , 秦汉时代已经出现扫墓的礼俗活动 。 当时 , 扫墓仪式非常郑重 , 摆放供品、整修坟头、焚香火、烧冥纸 , 甚至在墓上载种松柏 , 表达悼念之情 。 扫墓那天 , 除了年长的长者以外 , 家家都是举家出城扫墓 。 就连牧童也把牛驱赶下山 , 唯恐妨碍他人扫墓 。 身处异乡的人们 , 也会望乡遥拜 , 对祖先进行追思 。

扫墓 , 又叫墓祭、祭扫、上坟 。 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 , 冰消雪化 , 草木萌生 , 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 , 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 , 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 , 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 , 整修树枝 , 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 , 烧几张纸钱 , 给树枝上挂些纸条 , 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 , 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 由于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 基于上述意义 , 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 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 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 , 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即陶冶情操 , 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 。

古代二月 , 三月三有踏青之俗 。 “二月二日江上行 , 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 , 长安水边多丽人” , 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 。 古代每逢这一天 , 人们聚亲约友 , 扶老携幼 , 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 , 然后围坐野宴 , 抵暮而归 。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 , 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 , 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 。 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 。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 。 戴柳习俗被淘汰 , 插柳却盛行起来 , 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