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一段话20字 描写夏天的一段话60字( 二 )


傍晚 , 忽然乌云密布 , 天渐渐黑了 。 几声雷声过后 , 豆大的雨不住地下 , “叭嗒”“叭嗒”拍打在窗上 , 掉在地上叭地直响 , 就这样小了半个多小时 。 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不住地称赞 , “这雨可下得真是时候啊!这雨可真好啊!真是凉快啊!”
晚上雷雨过后 , 一阵阵凉风吹来 , 人们都坐在那边乘凉边聊天 , 有的还边散步边唱歌 。
夏天真是炎热 , 充满了欢乐!
早上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地升了起来 。 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 , 好像在说:“热死我了!热死我了!”河里的水早上还是冰凉的 , 可是一到了中午 , 河水就开始冒热气了 。 小男孩热得受不了了 , 吵着闹着要剪头发 。 他剪了一个光头后还是嚷着:“太热了 , 太热了 , 买冰棒 , 买西瓜 。 ”小男孩一只手拿着一根冰棒 , 另一只手抓着一片西瓜 , 津津有味地吃着 。 突然 , 冰棒溶了掉到了地上 , 小男孩生气地叫:“再买一根 , 再买一根 。 ”大人听了 , 很不耐烦地说:“你要吃 , 老天爷也要吃 , 我哪来这么多钱买 , 你如果要怪 , 就怪老天爷去 。 ”远处有卖西瓜的 , 商人坐在椅子上 , 屁股还没有挨着椅子 , 就已经感到椅子有些发烫了 , 商人只好站着 , 一边叫喊 , 一边摇着手中的芭蕉扇 。 有人走过来 , 一摸西瓜 , “唉呀 , ”突然叫了起来:“这是西瓜还是烫瓜啊?”
中午的时候 , 游泳池里人山人海 , 只听见里面有嬉戏声 , 叫热声 , 拨水声 , 拍水声 , 闹哄哄地响成一片 。 “我的鞋子不见了 。 ”“我的孩子不见了 。 ”“我的儿子不见了 。 ”到处都可以听见人们的呼喊声 。
人们实在是热得受不了了 , 就连老人也拄着拐杖 , 摇着扇子来到游泳池 , 老人们见游泳池的人这么多 , 就来到了江边 。 老人们不会游 , 就坐在岸边 , 把身子浸泡在江水中 。 手中的大扇子不停地摇来摆去地 。 到了晚上 , 老人们还坐在岸滩边 , 不愿离去 。 这时 , 老人的孙子们出现在堤上 , 大声地喊:爷爷奶奶该回家了 , 天都黑了 , 爸爸妈妈会担心的 。 ”老人们冲着孙子说:“孙子啊!赶快下来 , 泡一泡 , 这儿的水可真舒服 , 快下来啊 。 ”
第二天早上 , 老人们把一壶水放在阳台上 , 到了晚上 , 这壶水都快要开了 , 这个夏天多热啊有幸去杭州 , 正赶上东南的雨季 , 阴雨绵绵 。 “水光潋滟睛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京奇” 。 这两句诗提起了我的兴致 , 党决意去冒雨游西湖 。
雨天泛舟 , 我欣赏到了出奇的山色 。 雨中的山色 , 其美妙完全在若有若无之中 。 如果说它有 , 它随着浮动着的轻纱一般的云影 , 明明已经化作蒸腾的雾气;如果说它无 , 它在云雾开合之间露出容颜 , 倍觉亲切 。 中国画里有一种技法叫米点山水 , 用饱墨挥洒大大小小的点子 , 或疏或密 , 或浓或淡 , 用来表现山色空蒙的景色 。 要传神地描绘眼前的这幅景致 , 非米点技法不可 。
这时细雨霏霏 , 水天一色 。 船儿到了三潭印月 , 我们弃舟登岸 。 正是红瘦绿肥的幕春时节 , 但是西湖的花奔四时不断 。 我们走过曲折的石桥 , 桥下的题莲沉睡未醒 。 杜鹃正盛开 , 白的如棉如雪 , 红的如火如茶 , 一丛丛点缀在绿树翠竹之间 。 杜若花生长在水边 , 很像兰花 , 但不像兰花那样娇气 , 繁茂 , 茁壮 。 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 , 难分清是哪一种花的香气 , 连那绿茸茸的细草 , 那碧莹莹的苦碑;似乎也散发也清香 。 三潭在湖的中心 , 从这里举目远眺 , 南北两峰已裹在云层里 , 看不清了 , 柳浪和花港隐没在浓绿里 , 偶尔露出影子似的飞檐 。 南屏山下闪烁着点点金色 , 这是净获寺的琉璃瓦 。 所有这一切都披上了细雨的网 。 雨丝时疏时密 , 景色因而瞬息变化 , 但见诸字 , 自然无法捕捉空灵的意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