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透光镜功能 西汉透光镜( 二 )


国外对透明镜的研究始于19世纪 。 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做了很多努力 , 发表了很多观点 , 但无论从古至今 , 都没有人对这个永恒的谜团给出正确的答案 , 也没有人试图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 更具体地说 , 没有人真的复制过与西汉透明古镜一模一样的镜子 。
直到20世纪80年代 , 上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科学家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 , 终于通过实验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
当镜体受到径向压力P和弯矩M(M=RMt)时 , 镜体内会产生残余应力 。 因为镜子是凸体 , 在残余应力下容易拱起 。 但是 , 镜体有一定的刚性 。 只有当镜体减薄到一定程度 , 弯曲刚度已经明显降低时 , 径向压力和弯矩才会使镜体明显变形并向镜侧拱起 。 镜子的厚度因地而异(有纹饰的较厚部分到无纹饰的较薄部分 , 薄部分的硬度小于厚部分 。 镜子拱起时 , 薄部的变形大于厚部 , 即薄部的凸起程度大于厚部 。 这在透明镜面的所有部分形成了具有不同突出程度的全凸面镜面 。 当研磨铜镜时 , 镜体各部分的刚度以不同的速率降低 , 镜体各部分的变形差异增大 。 镜子曲率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 成为一面越来越凹凸不平的镜子 。 镜面的这种曲率差与镜背的纹饰相对应 , 所以太阳光反射的明暗像就是镜背的像 。
总之 , 西汉传动镜的传动机理可以概括为:“因铸 , 磨传动 。 ”目前世界上流传的“日光镜”和“赵镜”很多 。 可以认为它们都具有“透光”的特点 。 但是通过实验发现 , 大部分都不能透光 , 因为镜面生锈了 , 世界上真正透光的很少 , 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透光镜都是稀世珍宝 。 现有透光镜的镜面形成了一层被称为“玻璃型材”的保护层 , 使镜面光滑光亮 , 如冰、玉 , 反射出一种珍贵的光 , “玻璃型材” 。
一旦形成 , 镜面将永不锈蚀 。 另外 , 是否有“玻璃廓”也是鉴别透光镜的首要条件之一 。 透光镜镜面玻璃廓的成因有专家对此作了专门研究 。 据《文汇报》1999年12月6日报道:运用凹凸透光原理的古代铜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 材料选用严格 , 研磨周期极长 , 自然形成表面保护层“玻璃廓”更需一个世纪的光景 , 因此透光镜一直是宫廷用品 , 难以流行民间…… 。 这里揭示了“玻璃廓”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 那么 , 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 为什么千千万万面铜镜之中 , 只有极少的几面形成了“玻璃廓” , 而绝大多数形成不了呢?能形成“玻璃廓”的铜镜是否有特殊工艺或材料?

这些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进一步去探索,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考古学而且对金属表面处理都具有极其重要学术价值.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