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破圈“双刃剑”:年内287名基金经理离任,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二 )


在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看来 , 无论何时 , 基础市场行情的一切变化 , 都是客观性、公平地呈现在每一位投资者的面前 , 并没有专门地、特别地给谁增加投资的难度 , 因此 , 不值得强调及作为借口 。 若强调的话 , 作为专业投资者 , 公募基金相比其他投资者应该更有实力、更有条件的做好投资 。
“市场从来都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 , 投资也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但今年以来基金经理们所承受的压力 , 实际上也和这两年公募基金的大发展相关 。 优秀的投资业绩加上成熟的移动互联网渠道 , 使得公募基金前所未有地出圈了 , 面对投资中始终会存在的波动等 , 一些新基民心存抱怨和不满 , 而互联网的传播模式又放大了这种负面的声音 , 使得基金经理会陡然间开始面对百万级别的质疑声 。 ”同样在一家大型公募市场部就职的李萍向采访人员表示 。
李萍坦言 , 没有一个基金经理不想尽全力做好业绩 , 但赚钱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包括投资领域 。 “我们也呼吁全行业都行动起来 , 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 让投资者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基金投资的基本常识 , 花更多时间去学习资本市场的相关知识 , 了解基金经理的风格、理念、策略等等 。 如果投资者申购的理由是因为认可和赞同基金经理的理念 , 那理论上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也能更加从容一些 , 基金经理面临的压力自然也会更小一些 。 ”
不过 , 王群航也表示 , 如果仅仅只是粗放地看离任基金的数量 , 单一数据可能无法准确地、深刻地、透彻地分析和研究出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 从专业研究角度出发 , 一定要看离任的原因、看管理的时间、管理的产品数量、管理的规模 , 要看具体的每只产品、业绩 , 离任之后的去向 , 等等 。
如何才能留住人才?针对今年来基金经理离任数绝对值创历史新高这一现象 , 李萍认为 , 个中原因既有供给端的因素 , 也有需求端的因素 。 从供给端来看 , 基金经理的数量也在显著增加 , 在这两年的结构性行情中 , 一些基金经理把握住了市场机遇 , 业绩突出 , 他们自然也面对更多的选择;当然也有一些基金经理是因为业绩考核压力等不得不重新选择 。
而从需求端来看 , 行业高速发展 , 自然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 市场上对于优秀的基金经理始终有强烈的需求 , 自然也会带动人员的更多流动 。
“近年来来 , 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权益类管理规模的扩容 , 导致基金经理的基数变大 ,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优秀的新生代基金经理脱颖而出 。 ”谢诗琦指出 , “随着公募头部化特征愈发显著 , 一些基金经理跳槽选择了更好的平台 , 也有一些基金经理离职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 。 此外 , 近年外资纷纷进入中国拿到公募牌照 , 这也吸引了一部分的人才 。 ”
在此环境下 , 究竟应如何平衡基金业绩考核和基金经理任职的稳定性 , 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 , 成为了每家基金公司需要考量的一个问题 。
“首先还是平台本身的重要性 。 基金经理找公司时肯定会考核这家公司的投研平台够不够强大 , 平台能不能支撑个人的发展 。 若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产品影响力方面都不足以支撑后续发展 , 哪怕公司激励给的很到位 , 可能也不足以吸引人才 。 ”张明告诉采访人员 。
他进一步表示 , 其次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投研文化 。 基金经理能够在一个怎样的氛围内做投资、公司是否有给与足够的宽容度和自由度 , 这些也是很重要的 。 最后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物质激励上是否足够市场化 , 机制是否足够灵活 , 这些方面也会影响人才的选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