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人在直播间,等拉夏贝尔破产清仓( 二 )


与此同时 , 拉夏贝尔开始面临诸多问题:新品牌的孵化周期长、投入大 , 而由于研发能力不足、品牌间定位有所重叠 , 公司一方面要面临同质化竞争 , 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多品牌带来的大量库存;国内服装市场增速放缓 , 线下经营投入攀升 , 近万家网点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 对单店运营及盈利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此后 , 公司营收一路下滑 , 自2018年开始 , 拉夏贝尔就陆续关停线下门店 , 出售自身参股或孵化的子品牌 。 2020年9月 , 拉夏贝尔提出向轻资产方向转型 。
在线下 , 受疫情影响与公司转型需要 , 拉夏贝尔加速关店 , 并一改过去的直营策略 , 推行联营、加盟等新模式 。
这一年 , 拉夏贝尔大规模关店4510家 , 新开店5家 , 截至年末 , 其线下门店不足一千家 。 截至今年上半年 , 拉夏贝尔仅剩427家门店 , 直营占比为六成左右 。
关店潮造成了公司业绩的快速下滑 。 今年以来 , 拉夏贝尔的总营收较去年下滑超过70% , 净亏损达到2.8亿元人民币 。
而在线上 , 拉夏贝尔开始将不同品类、类目授权给供应商、经销商及代理运营商等 , 由后者自主进行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简单来说 , 就是学南极人卖商标赚钱 。
“南极人”的生意也不好做 。 从财报数据来看 , 线上授权未能在短期内快速改善公司的亏损问题 。 今年上半年 , 授权业务为拉夏贝尔带来了6500万元营收 。 尽管杯水车薪 , 但根据财报的说法 , 这已是公司现阶段的“主要利润增长点” 。
快时尚 , 没那么容易以拉夏贝尔为代表 , “国产ZARA”的问题更多在于没能学到快时尚的精髓——极致的供应链管理 。
国产服装品牌、Urban Revivo的创始人李明光曾对媒体表示 , 很多品牌并不是真正的快时尚 , 后者的根本定义是“又快又时尚” 。 高频、大量上新是快时尚最大的特点 , 以ZARA为例 , 其保持每两周上新一次、每年上架2万款以上新品的速度 。
传统的服装行业 , 从前期设计、面料采购到投入生产 , 大多需要经历半年以上的周期 , 一旦预判失败 , 就会造成库存压力 。 ZARA的解决方案是 , 降低首单现货比例(通常是该季度预估销量的25%) , 再通过门店实际销售数据 , 对畅销款快速追加订单 , 对滞销款进行降价处理 。
在服装行业 , 这种小批量生产、快速追加订单的模式 , 被称为“小单快反” 。
为了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 , ZARA整合了从原料、设计、生产、配送、销售的各个环节 。 中间涉及许多优化细节 , 比如自建物流中心 , 基本款交给欧洲工厂、流行款交给亚洲工厂 。 结果便是 , ZARA的一款产品从设计到出售最快只需15天 。
拉夏贝尔则深受库存压力困扰 。 2020年初 , 拉夏贝尔的库存商品账面余额超过20亿元 , 由于资金周转困难 , 部分存货还扣在第三方供应商手里 。 在后续几份财报中 , 拉夏贝尔都强调 , 公司在为降低库存而减少新品采购 。
不过 , 快时尚模式本身也在中国市场遇到了问题 。 自2017起 , Forever 21、New Look、Esprit等品牌先后宣布撤出中国市场 。 今年以来 , 美国服装巨头GAP传出考虑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 , Inditex也宣布 , 旗下的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个品牌将关闭所有中国门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