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亏损扩大,金山云的内忧外患( 二 )


发展空间受限导致金山云很难在基础设施和研发费用上持续投入,导致“非核心投入”喧宾夺主 。 这对于独角兽企业是夺命锁,但对家大业大的巨头而言并不是问题 。
阿里云、腾讯云等云厂商对于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研发投入是不计较短期ROI的,大规模的建设使其获得了规模效应,均摊成本大幅度缩减 。 规模效应的优势使得垂直领域精打细算的金山云很难追赶,并在市场竞争中也体现出了颓势 。
02外部原因:业务协同难导致生态价值递减公有云客群关系稳固且用云链稳步攀升,新增了大客户拼多多,持续为美团、小米、字节跳动等客户提供服务,实现收入16.86亿元,同比增长28.7%,连续两个季度实现亿级提升 。 行业云收入为7.2亿元,同比增长77.7% 。
这是金山云Q3财报中的亮眼之处,金山云两大业务增长的底层逻辑在于其中立属性以及多云部署趋势凸显 。 然而巨头持续加码扩展业务建立生态,金山云的核心优势的权重被逐渐下降 。
从当下云服务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竞争正趋向于“以多打少”生态碾压态势,和以免费换增长的2C发展模式 。
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耗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企业服务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窗口,迎来了一众巨头进军企业服务平台 。 然而互联网巨头擅长以流量优势操盘2C业务,对2B行业的运作尚有欠缺,为了适应2B竞争,巨头们直接砸盘重新定义竞争方式,其中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
砸钱换场景,整合业务,工具模块导向盈利模块 。 在业务运作层面上,流量优势近乎等同于“挟天子以令诸侯” 。 占据主要场景后,将用户导向互联网巨头的优势地带,而非传统To B企业以业务能力为主要揽客的单一手段 。
互联网巨头们除了发力云业务自身之外,还通过收购、并购、纳入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将目光放在了整个To B领域 。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在确定阿里云成为第二增长曲线之后,阿里几乎所有的To B业务向阿里云让步 。 钉钉放弃独自上市的机会,成为了阿里云的入口之一,在整盘规划中体现出了工具属性,进一步开源放弃了大部分开发增值业务的能力 。
腾讯云也不例外,截止目前已经关联9000余家合作伙伴,针对30多个行业推出了400多个解决方案 。 互联网巨头们既扩大了业务版图,又弥补了To B业务经验不足的劣势 。 通过对To B业务的梳理,整合出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 。
华为云在To B业务扩张上稍显薄弱,但政务云是其强势所在,在其他两家加码扩张的竞争局面下,华为云也将进一步的发力政务云 。 不幸的是,政务云恰恰也是云计算独角兽的核心板块 。
主流云服务的两种发展路线对于云服务独角兽而言,更像是一场降维打击 。 金山云的优势在于独立,但不同于电商、社交等业务的孤岛化趋势明显,云服务的开放性更强 。 国内云服务三大巨头(阿里云、腾讯、华为)占据了六成云服务市场,其合作对象不仅有生态体系内的合作伙伴,还包括以往互补相接的竞对方 。
在巨头们不断扩充、整合To B业务利益链条的大趋势下,金山云的“独立性”还能保证其获得多少市场份额,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
发力通用服务,将盈利战线拉长 。 构建巨大利益链条,整合工具模块将用户引向盈利模块,致力于生态丰富度也就意味着盈利的战线被无限拉长 。 基于此,互联网巨头们不介意将盈利节点再一次推后,通过免费的通用服务吸引用户,促进生态的建立,扩大后续的盈利池 。
在C端,互联网巨头们用免费换市场的打法虽然增加了后续变现的难度,但生态庞大的战略意图使得巨头们有信心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变现途径 。 因此,在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的To B领域,互联网巨头们自然一往无前的复刻免费打法,把老牌To B企业的商业模式打碎,将战局焦点拉到巨头的优势区,重新定义竞争起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